◎科技日报记者 颉满斌
旱区生态系统极其脆弱且稳定性很低 , 使其成为对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最敏感的地球陆地生态系统之一 。
近几十年来 , 在全球变化背景下 , 旱区的干旱程度加剧 , 旱区生态系统正面临严重退化的风险 。 因此 , 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尤其多功能性之间的内在关系及其调控机制 , 旱区生态系统长期有效维持功能多样性、并为人类社会提供服务 , 一直是生态学研究的核心和热点问题之一 , 也是国内外生态学者一直力求攻克的重大科学问题 。
自2013年以来 , 兰州大学邓建明团队通过在我国北方旱区建立东西横跨近5000公里直线距离的自然样带 , 连续进行了多年野外大规模调查取样 , 收集了2万余份样品/数据 , 结合室内控制实验 , 联合曼彻斯特大学和苏黎世大学 , 利用二代高通量测序等技术 , 揭示植物和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对生态系统多功能性的影响与调控模式将随着气候与环境条件的改变而变化 , 并非遵循某一普适性的调控模式 。
研究发现:相比于单个土壤功能 , 土壤多功能性对干旱的响应更敏感 , 因此 , 对单个功能或过程分析的结果 , 往往会低估干旱对土壤功能的负效应;土壤微生物(细菌、真菌和古菌)多样性及土壤功能与多功能性沿干旱梯度呈非线性变化趋势 , 而且植物和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与多功能性关系的相对强度沿干旱梯度发生了转变 。
研究人员针对该转变机制 , 创新性地提出了以下科学假设:①生态系统多功能性的动态变化主要由植物(即生产者)多样性及其生产力和土壤微生物(即分解者)多样性进行联合调控 , ②在低干旱水平下如半干旱与干旱半湿润区 , 随着干旱程度的增加 , 因植物多样性及其生产力快速下降而成为土壤多功能性的关键限制性因素 , 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及其功能服务则相对冗余 , 即土壤多功能性遵循自下而上(Bottom-up)的调控原理 , 因此可预测植物多样性与多功能性将呈现较强的正相关 , ③相反 , 在高干旱水平下如干旱与极旱区 , 随着干旱程度的增加 , 因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及其生物量的急剧下降及生物残体分解难度大幅增加和分解速率的下降 , 致使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成为土壤多功能性的关键限制性因素 , 即土壤多功能性遵循自上而下(Top-down)的调控原理 , 因此可预测土壤微生物(特别是土壤真菌和腐生真菌)多样性与多功能性将呈现较强的正相关 。 上述科学假说在本研究中得到了很好的野外调查实验与室内控制实验验证 。
更重要的是 团队还发现随着干旱胁迫的增加 , 植物与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对多功能性的调控机制在约0.8的干旱水平(即干旱与半干旱气候的分界线) , 将由Bottom-up的调控模式转变为Top-down的调控模式 。 此外 , 作者进一步预测了未来中等排放情景(RCP4.5)和高排放情景(RCP8.5)下 , 我国北方干旱与极旱区(干旱水平高于0.8)的面积变化特征 , 发现在高排放情景下 , 21世纪末该区域面积相比1970-2000年将扩张高达28% , 扩张将主要发生在内蒙古自治区的中部和东部 。
上述研究表明 , 这对在全球变化背景下 , 因地制宜地制定我国旱区的生态管理与保护政策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指导意义 。 比如 , 在低干旱水平区域 , 植物多样性及其生产力是影响生态系统功能与稳定性关键限制性因素 , 这意味着该区域的生态保护更应优先保护植物多样性;而在高干旱水平区域 , 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作为影响生态系统功能与稳定性关键限制性因素 , 因此 , 更优先保护该区域的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如土壤结皮则极为重要 。
【干旱|旱区保卫战,可以这样打】
编辑:黄磊
审核:岳靓
推荐阅读
- 既然琥珀能保昆虫万年不腐,古人为何不用琥珀来给尸体做防腐?
- 全球存在感极低的国家:国土128万平方公里,却种什么死什么!
- 一场火在地球上烧了50年,平均每年造成500亿损失,至今无法扑灭
- 深入地了解地球上的土壤、水和空气,有助于寻找新生命
- ?冰和岩石栖息地中现存的垫子世界
- ?尤卡坦半岛的大量微生物
- 新冠病毒最终可能走向“静默”与人类共存
- 50万年前,北京猿人没能爬到食物链顶端,却成了蚕食同类的恶魔
- 在能把人烤焦的温度下,“深层生物圈”里的生命却能茁壮成长
- 昆仑山真有神仙在渡劫飞升?科学家不相信,但游客却拍到一张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