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坊|被骂的顶流,为什么都要感谢她?( 二 )


但随着年纪增长,没有塑造角色的功力,会相当致命。
“其实有很多演员是拍死在二十三四岁的沙滩上的”,刘天池说。
“他们会进入一个特别不舒服的怪圈,想要拿到角色,又没有能力完成角色。”
刘天池和导演系师妹李梅聊,觉得这样的演员好无助。
拍摄现场像江湖,很多导演并没有保护演员的意识。
特别是爱赶进度的剧组,导演直接在对讲机里跟演员吼,整个剧组都能听见。
“演员面子没了,更不会了,越乱越不会。”
她决定和李梅一起办表演工坊,当作“第五年课堂”,教给演员“自救”。
“英雄可以不问出处,但想成为英雄,起码得有点武功招数。”
工坊|被骂的顶流,为什么都要感谢她?
文章插图
表演工坊开放日活动(右二为李梅)
没有表演经验的新人,在片场受挫想要提高表演能力的演员,都可以来工坊“涨武功”。
刘天池喜欢管年轻演员叫“孩子”,忍不住“护犊子”。
“到片场被别人撸我会心疼,我撸你我不心疼。”
她希望能帮“孩子们”夯实塑造角色的技术能力,学会观察人物、探索生活。
因为表演是跟随着演员的艺术生命,一圈一圈打开的。
“大学四年完整的教学体系,只是训练一个普通人具备演员的创作能力,仅此而已。”
身体的塑形能力是演员创作的基础。
工坊|被骂的顶流,为什么都要感谢她?
文章插图
黄渤被刘天池称赞身体塑形能力强
“遇到角色,演员脑子里会有个图谱。
比如说一个作家,他长期生活在哪里,家庭什么境遇,常年是写手还是名作家,会不会有颈椎病?
一系列的社会属性出来了,身体先发生变化。
演员训练过自己的身体,知道哪个部位要抬起来,哪块肌肉要出来,把角色像雕塑一样捏出来。
然后建立心理姿势,作家有意气风发的也有抑郁的。
总之把各种各样的色彩装到躯壳里面,再浮现到面部。”
工坊|被骂的顶流,为什么都要感谢她?
文章插图
祖峰在[黄金时代]中饰演作家罗烽
表演工坊每周会要求学员完成三个人物素描,这样积累下来,就可以慢慢掌握打开身体的工具。
不过这还不够,一个真正的演员是靠课堂之外广袤的生活滋养的。
“演员要把自己放在熔炉里头,拿自我的、他人的、世界的、甚至是上下几代的东西,扩充自己的武器包。”
刘天池坚持给工坊的学员树立“终身学习”的概念。
“你必须死死抱住生活的大根。抱不住,你就会腾空,不知道去哪儿了。”
工坊|被骂的顶流,为什么都要感谢她?
文章插图
表演是种自我疗愈
“艺术本来就应该回到泥土中来”,刘天池说。
她干脆开设了面向大众的表演课程,让表演更有烟火气。
这类课程的学员并不打算做职业演员,只是想通过表演来释放自己。
央视的一个纪录片导演,在表演工坊待了很长一段时间,想要解决一些自我问题。
“戏剧表演有另外一个功能,那就是治愈。”
工坊|被骂的顶流,为什么都要感谢她?
文章插图
刘天池表演工作坊大众线“能量剧场”

每个普通人的内心,都会有消极、负面、抑郁的部分。
它们在日常生活中也许被刻意掩盖了,需要一个特定的场域去释放。
而表演恰好能够铺设场景,给予人自我表达的空间。
“比如你感到很紧张,我说你现在是个兔子,我们所有人都是兔子,就好像有了一个保护壳。”
扮上兔子,可以蹦蹦跳跳,可以受惊逃跑,无需任何隐藏。
工坊|被骂的顶流,为什么都要感谢她?
文章插图
“人在面具下反而能真实地表达自己。”
普通人在表演面前,也需要释放天性:
打开所有的感知系统,重新建立起对世界的认知和真实感。
“学表演是重新学习说话,重新学习走路,重新去感知周围所有事物的温度和质感。”
工坊|被骂的顶流,为什么都要感谢她?
文章插图
所有的第一步,都是从细小的真实开始的。
“比如我这块儿是石头的板子,这块儿是木头的板子。哪一个温度更凉一些,哪一个材质更坚硬一些?”
“你用耳朵真的去倾听,能听到多少种声音?”
看、听、触、嗅、尝五觉全方位打开和延展之后,人会变得专注于当下。
再戴上面具去游戏,好像开启了一段全新的人生。
“对普通人来讲,表演会让自己的胆小鬼没那么胆小,自己的假英雄没必要那么假英雄。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