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近期最让人兴奋的大事件 , 无非就是中国的航天英雄们终于从太空回来啦!
就在2021年9月17日13时34分 , 聂海胜、刘伯明、杨洪波完成了为期三个月的空间站工作并顺利返回地球 , 其座驾——载人返回舱也安全、平稳、精准地落入到了预定东风着陆场 。 此时的落地点红旗飘扬 , 早已站满了等待的科学家和工作者们 , 天空中盘旋着威武肃穆的直升机阵列 。
组织者们用这种严谨的护航、热情的迎接方式 , 表达了祖国对科研事业的重视 , 更表达了以人为本的观念 。
伴随着航天员的出舱 , 当所有人都沉浸在成功的欢乐和喜悦中时 , 我却发现原本在太空舱活蹦乱跳、快乐直播的航天员们 , 此时却都默不作声、静静地坐在椅子上 , 互动也多为摇手、微笑等方式进行 , 即使来到地面7个小时候依然如此 。
为什么在身体素质选拔上如此严格的航天员们 , 从太空回到地球后不能拎包就走 , 甚至站立行走也会感到困难?
这个就要从地球与太空的巨大差异说起了 。
我们都知道 , 太空是没有重力的 , 这个看似微不足道的差异对人体的影响非常巨大 , 而不仅仅是克服重力、感到行走不便这么简单 。
【航天员|中国三名航天员返回地球七个小时依然无法下地行走,为啥会这样?】.
肌肉和骨骼出现萎缩
人类身体的很多骨骼和肌肉就是为了支撑站立与行走而生 , 失重的太空环境里漂浮状态下这一功能几乎不再用 , 导致相关肌肉与骨骼出现萎缩 , 即使在太空舱内进行锻炼依然效果甚微 , 来到地面后自身重量与几十斤的太空舱会让他们难以站立 。
.
人体血液循环发生巨大改变、大脑前庭系统紊乱
宇航员长时间呆在太空失重的环境里 , 大脑前庭系统往往会出现紊乱 , 导致无法区分上下前后左右等个人感知的方位 。 在经过相当长时间的太空生活训练后 , 宇航员们逐步适应了失重环境下的生活感知 。
且由于失重原因 , 原本蓄积在下肢对抗重力的血液涌向了头部与胸部 , 肌肉开始变得松弛 。 为了适应这一系列变化 , 人体内的调节系统发生改变 , 在不断地调整、纠错后达到与环境重力相匹配的供能方式 。
重返地球时 , 短短的几十分钟后 , 宇航员们就要从太空无重力环境下完全来到地面 , 且中途要经历巨大的震动、共振噪音、及超重力黑障区穿越等极端环境 , 大脑根本来不及适应 。
此时的航天员们会有一种想要晕厥的不适感 , 就像是一个站立了很久从未倒立的人 , 突然长时间倒立一样产生无方位感、眩晕感 。
所以 , 当我们的航天英雄出舱并向我们微笑摇手示意时 , 这很可能是他们忍着巨大不适且能做的最大动作了 。
致敬我们的航天英雄 , 愿中国的航天事业越走越远 , 走向深蓝 , 走向深空!
推荐阅读
- 地球的岩石,和月球的岩石有相同之处吗?
- ?了解更多关于俘获离子量子计算的详细信息
- 太空温度达零下270摄氏度,为什么太阳光到达地球后反而变热了?
- 在国际空间站中,人类可能受到的伤害
- 中国天眼收到外太空“警告”? 霍金生前或说对一件事!
- 1978年NASA发现金星生命,为何没公布,到底隐瞒了什么?
- 美俄真的做过太空受孕实验吗?失重状态下,对繁衍的影响多大?
- 如果你在3月4日观察天空,也许,将望见一艘火箭的残骸坠入月球
- 未来会出现“新人类”吗?巴瑶族仍在进化,身体同常人有差异
- 雪山发现500年前的少女,面容如生看着像睡着了,死法其实很残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