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员 航天员出征太空带把手枪,飞天凶险超乎我们想象( 二 )


航天英雄翟志刚在太空出舱活动
03都知道航天员日常训练万分艰苦 , 但这种艰苦 , 毕竟是循序渐进的 , 一切都还可控 。 训练可以硬撑 , 撑不住了 , 还能稍事休整 。 真正飞天就不一样了 , 那简直是在玩命!
随着航天科学的发展进步 , 航天员对性命的担忧相对小了 , 但飞天对肉体的折磨 , 却不可避免 。
航天员首先要面对的是空间适应综合征 。 就是进入太空后 , 由于失重、失向原因 , 他们时时处于漂浮状态 , 也分不清上下左右东西南北 。 最直接的反应 , 就是前庭系统(人体对自身运动状态和头在空间位置的感受器)和大脑神经会出现紊乱 , 表现为强烈的头晕恶心 。 这种感受 , 坐过快速过山车的同学 , 大概能体会到百分之一二 。
航天员克服这种生理反应 , 一靠训练有素 , 二靠顽强毅力 。
空间适应后 , 更多的折磨接踵而至 , 首先是骨骼和肌肉质量不可阻挡的流失 。
科研表明 , 人体会随生存环境对自身机能进行应激调整和调谐 。 人在太空 , 由于行动和做事都不需耗费多少力气 , 身体判定骨骼和肌肉显得多余 , 就会缩减对它们的营养和能量供给 。
肌肉丢掉三五斤 , 还可达到减肥的效果 , 但骨质的损失 , 咱可耗不起啊!它不仅会造成骨质疏松 , 甚至还会引发骨萎缩 。 所以 , 航天员返地出舱时 , 短时间内为什么不能自主行动 , 这就是原因之一 。 一个不小心 , 没准就把骨头弄折了!
同样基于失重的原因 , 太空还会强行对人体体液分布进行重置 。 人在地球生活时 , 体液主要集中在身体下部;进入太空后 , 体液会向身体各部位大致均匀分布 。 那么问题就来了 , 心脑血管、颅内压力是不是要随之增大?这样的折腾 , 再好的身体 , 又能承受多久呢!
更要命的是 , 载人飞船返航时 , 还会带着航天员进入一个险象环生的“黑障区” 。
【航天员|航天员出征太空带把手枪,飞天凶险超乎我们想象】航天员在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活动情景
04载人飞船与空间站核心舱分离后 , 如果没有其他任务 , 便会立即打道回府 。 当降落到离地约80公里的大气层时 , 在高速飞行和大气密度的作用下 , 航天器开始骤然升温 , 变成一个温度高达2000摄氏度的火球 , 同时伴随剧烈晃动 。 地球引力也开始显现 , 飞行员迅速从失重状态进入超重状态 , 几乎没有过渡 。
这时 , 飞船周围形成的高温电离层 , 阻断了所有无线电信号 , 跌入与世隔绝的“黑障区” 。
穿越“黑障区”到底有多骇人 , 没经历过谁也无法感同身受 。 “高温”“爆炸”“失联”“恐惧”这几个关键词 , 或许可以引发我们的一点点联想 。 总之 , 这10至15分钟行程 , 飞行员的生命时刻面临重重威胁 , 他们的身心备受冲击和煎熬 , 又别无选择 , 没有退路 , 只好听天由命 。
最后 , 航天员还要面临返回舱无法精准降落的问题 。 虽然这一可能性很小 , 但并非绝无可能 。 假如飞船在高空出现一点偏差 , 那么落地时就可能与预定区域相差成千上万里 。 实际着陆点如果环境恶劣 , 比如是荒野、森林、海洋等地 , 那么 , 航天员就得再经受一次野外生存的考验 。
搜救人员也许迟到几十分、几小时 , 甚至短时间内无法与航天员取得联系 , 反正什么情况都可能发生 。
这时候 , 手枪就能派上用场了 。
它的作用有三 。 发射信号弹、防御野外动物侵袭、射击干柴取火 。
1965年冬 , 苏联两位航天员返地时就出了差错 , 返回舱降落在了西伯利亚的茫茫原始森林中 。 救援人员迟迟未到 , 他们不得不出舱自救 。 但出来后 , 很快就遭到狗熊等野生动物的袭击 。 幸亏他们身上都带有一把手枪 , 才幸免于难 。
不怕一万 , 只怕万一 。 想想看 , 杨利伟等航天员出征太空 , 随身携带手枪 , 是不是太有必要?关键时候是救命宝贝啊!
读到这里 , 想必大家已经了解 , 当航天员 , 真的是个特高危的职业 。 不然 , 为什么说所有航天员都是英雄 , 值得我们由衷钦敬呢!
英雄航天员聂海胜返航出舱瞬间
05公开资料显示 , 我国目前已选拔培养产生了三批航天员 , 共计39人 。 截止目前 , 已有17人问鼎苍穹执行过飞天任务 。
中国航天员都是空军的佼佼者 , 他们驾着雄鹰在空中飞行的时间 , 至少600小时以上 , 多者更是达到2000小时 。 他们在空军部队多次荣立军功 , 有的少校、中校军衔加身 , 哪一个都是有车有房有家有室有荣誉 , 若非出于对航天事业的热爱 , 若非甘于牺牲乐于奉献 , 谁还愿意去学习几十门课程 , 经受魔鬼式训练 , 挑战自己的生理、心理极限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