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会 抗癌新药里的“双面胶”:来来来,看一看双特异性抗体的神操作( 二 )


2018年3月 , 贝林妥欧获得新适应症的批准 , 用于治疗首次或第二次完全缓解后有微小残留病变(MRD)的B细胞前体ALL(MRD大于或等于0.1% 成人和儿童) 。
对于血液/骨髓系统肿瘤患者 , 在治疗之后 , 即便常规检查达到了完全缓解 , 但如果采用更高灵敏度的检测 , 还是可能查出极少量癌细胞 , 这就是MRD 。 这些残留的癌细胞会导致患者病情的复发 。 因此 , 治疗的最高标准 , 不是达到一般的完全缓解 , 而是要MRD也需要达标 。
在临床试验中 , 对于接受经一线、二线治疗达到完全缓解 , 但仍有微小残留病变的患者 , 继续使用贝林妥欧进行了治疗 。 5年随访发现 , 使用贝林妥欧治疗后 , 患者mOS为36.5个月 , 其中78%的患者在用药一个周期后MRD转阴(低于检测灵敏度阈值 , <0.01%) , 而这些MRD转阴的患者mOS也更长 , 达到了38.9个月[2

对于新诊断的Ph+ALL患者 , 如果使用贝林妥欧与达沙替尼(第二代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联合治疗 , 完全缓解率可以达到98%!在18个月的随访时间内 , 患者总生存率和无疾病生存率高达95%和88% [3
。 这为Ph+新诊断患者探索出了一条无化疗的新路径 。
3贝林妥欧单抗曲折的诞生历程:差点儿被抛弃
2020年 , 贝林妥欧的全球销售额达到 3.79 亿美元 。 不管作为红娘还是抗癌药物 , 贝林妥欧都是成功的 。
但是 , 这么一个成功的“双面胶” , 当年却差点就被放弃了 。
2001年 , 在使用贝林妥欧治疗淋巴瘤的1期临床试验中 , 不但看不到抗癌效果 , 而且发现患者在治疗中出现了神经毒性[4

这是怎么回事呢?
在脱单的过程中 , 抗体的Fc结构被删节掉了 , 这样使得 “双面胶”的分子量较小 , 可以增加渗透性 。
也正是因为这个操作 , 贝林妥欧在人体内的半衰期只有2小时 , 也就是说 , 每过2小时 , 体内的贝林妥欧就会减少一半 。 要维持药物的活性浓度 , 有两个办法:或者每次大剂量注射 , 按照一定的时间频率反复注射;或者采取打点滴的方式 , 低剂量、连续输液 。
可能因为病理的原因 , 也可能因为治疗所致 , 患者的血脑屏障通透性会增强 , 如果一次注射的剂量太大 , 就会有较大量的抗体分子进入中枢神经系统(CNS) , 与CD19阳性的细胞结合 , 释放细胞因子 , 造成神经毒性 [5

在早期临床试验中 , 贝林妥欧是每天注射一次 , 每次需要注射的剂量很大 , 导致副作用太明显 。
意识到问题的症结之后 , 临床方案获得了修改 , 变成了目前打点滴的方式 , 通过使用输液泵 , 以恒定流速连续静脉输注给药 。 这样 , “双面胶”就变成了涓涓细流 , 源源不断地进入人体 , 而不是像郑州的暴雨那样 , 一下子灌入 。
注射方式的问题解决了 , 但是要注射多久呢?
在贝林妥欧注射到患者体内后 , 如果检查血液循环系统里的T细胞数量 , 就会发现一个奇怪的事情:T细胞数量减少了!
当然 , 这不是因为T细胞真的减少了 , 而是因为T细胞都被调动起来 , 奔赴到肿瘤组织 , 所以在血循环系统里看不到了 。 这应该是个好事 , 但却带来了一个问题:癌细胞需要一个一个地干掉 , 如果T细胞余额不足 , 不能源源不断地奔赴癌组织 , 但癌细胞又在不停地增殖 , 此消彼长 , 那抗癌的效果也还是不行 。
好在坚持注射贝林妥欧之后 , T细胞的数量会逐渐增长 , 在18天左右达到峰值 。 所以 , 目前贝林妥欧的一个治疗周期是28天 , 需要连续输液给药 。
在欧美 , 药价与住院的费用是非常昂贵的 , 如果患者需要住院28天 , 治疗成本就会太高 。 而目前贝林妥欧单抗可以使用非常简易的输液泵 , 在第一个周期的治疗中 , 患者只需要在头9天住院 , 确认没有安全性问题 , 此后便可自行在家治疗;在第二个周期的治疗中 , 患者也只需要在头2天住院 。
如今贝林妥欧在中国正式上市了 , 相比早前曾公布的挂网价格 , 最新调整后的价格大幅降低为12900元/剂 , 对于一个体重45公斤以上的成人来说 , 一个疗程费用约为29万元 , 相比之下 , 其在美国每个疗程需要高达8.9万美金(折合57.5万人民币) 。 也就是说 , 只需要半价 , 中国的患者就可以用上这款新药 。
抗癌不容易 , 做抗癌新药也不容易 。 每一个光鲜靓丽的抗癌药物 , 都走过了曲折的道路 。
“双面胶”也不例外 。
参考文献:
[1
H. Kantarjian et al. Blinatumomab versus Chemotherapy for Advanced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76(9) (2017) 836-847.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