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 民谚:十五的月亮十六圆,有无科学道理?在白天为何看不到月亮?


月亮 民谚:十五的月亮十六圆,有无科学道理?在白天为何看不到月亮?
文章图片

月亮 民谚:十五的月亮十六圆,有无科学道理?在白天为何看不到月亮?
文章图片


中秋节的起源
中秋节是我国的四大传统节日之一 , 有着悠久的历史 , 最早可以追溯到周朝 。 在《礼记·月令》中有云“仲秋之月养衰老 。 靡粥饮食” 。
这里的仲秋就是指的中秋 , 因为一个季度有三个月 , 而仲秋正好位于秋季的中间第二个月内 , 因此慢慢地在民间就演变成了中秋 。 这句话的意思是每到仲秋之际 , 就要赡养年老体衰的人 , 给这部分人送上容易消化的粥食 。
中秋节又有许多别称 , 比如祭月节、拜月节、团圆节等等称呼 , 我们今天最常听到的是团圆节这个称呼 , 一方面是因为中秋在八月正中旬 , 此时在十五的这天 , 月亮正好是圆的 , 所以中秋节象征了人世间的团圆 , 因而又叫“团圆节” 。 另一方面是由于古代的诗人和词人的作品对后世的影响 , 尤其是东坡先生的那首《水调歌》中的“人有悲欢离合 , 月有阴晴圆缺 , 此事古难全 , 但愿人长久 , 千里共婵娟”这句话更是给中秋这个节日披上了一层悲情的面纱 。
在古代 , 人们对祭祀情有独钟 , 一方面是祭祖 , 一方面就是敬天 , 纵观我国很多传统节日都来源于祭祀 , 只不过在后来的发展中 , 慢慢变成了人们庆祝节日的一种方式 。 而中秋节其实就是表达了古人对月亮的尊崇和向往 , 因此又被称为“拜月节” 。
黄道吉日和日月食
中国传统历法高深莫测 , 是古代人仰望星空所形成的智慧结晶 。 古代人仅仅凭借“踹测”就想到了黄道平面 , 并以此衍生了一系列的立法口诀 。 这些口诀在民间的重要意义绝对不亚于四大发明 。
古代人靠天吃饭 , 天文历法对农耕经济的影响可想而知 , 根据黄道 , 古代人总结出来了到现在都在民间使用的24节令 , 对于中国古代世界霸主地位有着重要的支撑作用 , 再比如我们经常所说的“黄道吉日” , 很多人认为这是封建迷信 , 实则是老祖宗的科学智慧 。 所谓“黄道”其实就是太阳自西向东运转而产生的轨道平面 。
在战国时代的《甘石星经》中被称为“黄道规” , 黄道与赤道这个斜面相交产生了一个23度到24度的夹角 , 正因有了这个夹角 , 才使得太阳不会直射一个地区 , 而是在南北回归线来回晃动 , 因此地球上才有了一年四季的变化 。 地球的存在就是天造地设一样的神奇 , 反过来才孕育了人类 , 这样的行星打着灯笼也不好找 , 所以且行且珍惜 。
那有些人可能会有疑惑 , 三者在一条线上 , 那不是应该发生日食或月食吗?按道理 , 既然有朔月和望月 , 那应该每个月都有日食和月食 , 因为光鲜被遮挡的情况存在 , 但是 , 事实上并非如此 。
因为月球的轨道面(白道)与地球的轨道面(黄道) , 并不是平行的 , 而是有一个4-5度的夹角存在 。 由于这个夹角的存在 , 所以月球并没有在地球影子里 , 而是向上或向下偏离一点 。 只有在个别农历月份的中旬 , 月球或地球会部分或全部进入影子 , 全部进入就是月(日)全食 , 否则是月(日)偏食 。 大家应该记得一句话叫做天狗吃月亮 , 讲的就是月食 。
十五的月亮十六圆
这句话在民间流传了上千年 , 直到今天 , 老人的口中依然是念叨着十五的月亮十六圆 。
这句农谚既正确又不完全正确 。 首先口口相传这么多年就一定有它的道理 , 事实上月亮很多时候确实是在十六那天又大又圆 。 但是根据推演历法得出的结论 , 月亮并不一定是十六圆 , 有可能出现在十四、十五、十六、甚至十七都有可能 。
【月亮|民谚:十五的月亮十六圆,有无科学道理?在白天为何看不到月亮?】月的长度是以“朔”和“望”为标准的 。 朔月一般指的是月亮最小的时候 , 一般发生在农历初一 , 此时太阳、地球、月球三者在同一条直线上 , 而月球自身没有被太阳照亮的黑暗面几乎完全朝向地球 , 因此晚上我们几乎看不见月亮 , 整个天空漆黑一片 。 这个时间可能是在初一中的任何一个时刻大约是12小时也就是第0.5天 。
望就是指得一个月中月亮最大的时候 朔月加上半个朔望月也就是29.5/2加上0.5等于15.25天 , 因此望(满)月最可能发生在15.25天 。 由于天数并不是准确的十五 , 而且是大于15天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