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 董仲舒明确把人类整体同万物区分开来,认为国君的地位是天授予的( 二 )


是故推天地之精 , 运阴阳之类 , 以别顺逆之理 , 安所加以不在 , 研判天地的精气、运用阴阳的规则可以区分出顺逆的道理 , 而顺逆的现象也表现在贤不肖中 , 据此可知贤和不肖与天地的精气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 。
从一定程度上来说 , 圣人是天生的 , 这也是董仲舒圣人之性不可以名性的原因 , 一方面他想把人放在朴实平和的位置上 , 另一方面也在于论证国君推行教化的必要性 。
在董仲舒思想里只有理想中的圣人才能见天道、行天德 , 彰显天的法则 , 但圣人顶多是以法天的方式制定出合理的礼仪制度、刑罚规则 , 大一统社会中要想绝大多数人变得更为善良、生活得更为美好 , 就需要凭借人主的政治统治力 , 将圣人效法天道得来的成果予以推广 , 值是之故 , 人主和圣人在不知不觉中合而为一 。
国君的地位是天授予的天子即是受命之君 , 国君的地位是天授予的 , 天会保佑他并把他看作自己的儿子 , 也就有了天子的名号 , 因此圣王生则称天子 , 圣王在世的时候就被称作天子 。 董仲舒在讨论阴阳刑德时以人主为论述主体 , 人主要推崇德教而轻视刑罚 , 近天之所近 , 远天之所远 。
大天之所大 , 小天之所小 , 遵从天意进行政治治理 , 在这里人主与圣人、圣王、天子合一 , 是天意的体认者和实践者 。
天数右阳而不右阴 , 天的大数是推崇阳而抑制阴 , 人主在国家治理中必然要以天意为准则 , 重视德教而远离刑罚 , 就像阴之不可任以成岁一样 , 只有这样才能够顺应天意、合乎王道 。
结语董仲舒把阴阳和刑德连结在一起 , 借助阳阴的天道法则 , 来说明国君重德教轻刑罚的必然合理性 , 为儒家重德教的政治理想找到了客观的根据 , 给刚性的专制政治增添了些许温情 。
通过天的权威把民看作政治活动的目的 , 视国君或圣人为手段 , 且天之生民 , 非为王也 , 而天立王以为民也 , 不论是德教还是刑罚 , 都是为了成就中民的性善 , 使寻常百姓更加注重人的精神性 。
参考内容来源:《汉书》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