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 巡天归来——中国空间站建造记( 二 )


1998年 , 美国、俄罗斯、日本、加拿大和欧洲共同建造国际空间站项目 , 自投入使用已经接待了19个国家的200多名宇航员和研究人员进行太空研究 , 但美国由于国家安全原因把中国排除在国际空间站的合作之外 。 2011年美国国会通过了限制中美航天合作的沃尔夫条款 , 禁止美国航天局接待中国官方的访问者 。 同年美国总统奥巴马签署的年度财政开支法案中 , 也有禁止美中航天领域科研合作的条款 , 倒逼中国航天事业自主创新 。
早在1992年就确定了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发展战略 , 建造空间站、建成国家太空实验室 , 是中国实现该战略的重要目标 。 从2003年神舟五号首次将航天员送入太空 , 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成功将人类送上太空的国家 , 至今已过去18年 , 中国的载人航天工程业已成功进行了载人飞船和短期空间实验室的发射和运行 , 完成了1992年批准立项时提出的“三步走”规划中的前两步 。
而2021年中国已全面转入空间站在轨建造任务阶段 , 天和核心舱的发射成功成为中国空间站建设的奠基礼 , 中国拥有自己的太空“前哨”的梦想日益成为现实 。
中国空间站由中国自主建造 , 实现了产品全部国产化 , 部组件全部国产化 , 原材料全部国产化 , 关键核心元器件100%自主可控 。 其基本构型由天和核心舱、问天实验舱、梦天实验舱组成 , 三舱飞行器依次发射成功后 , 将在轨通过交会对接和转位 , 形成“T”构型组合体 , 长期在轨运行 。
国际空间站最初计划使用至2015年 , 随后又将工作期限延长至2024年 。 近几年国际空间站连续出现内舱漏气事件 。 虽然多次修修补补 , 但漏气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彻底解决 。 太阳能板也都已经老化需要紧急替换 。 虽然美国与俄罗斯已经决定从现在到2026年左右共同研发并建造“深空之门”空间站 。 然而 , 即使“深空之门”顺利完成 , 也至少要在2030年之后才能正式投入使用 。
而在这段时间之内 , 中国的天宫空间站将成为全球唯一的空间站 。 目前 , 中国方面已经宣布 , 中国空间站将向17个国家的宇航员和太空科研项目开放 , 其中欧洲国家就占据了10个位置 , 包括瑞士、波兰、德国、意大利、挪威、法国、西班牙、荷兰、俄罗斯和比利时 。
来自法国、德国和意大利的3位航天员 , 已经在抓紧学习中文 , 因为中国空间站的操控界面上文字全部为中文 , 包括空间站布局图、空间站系统状态、机械臂状态与操作、机柜设备标签等 。
时事评论员 宋忠平:
与国际空间站相比 , 中国空间站后发技术优势非常明显 。 无论是空间站的整体的设计 , 包括建造以及其技术的先进度都优于国际空间站 。 国际空间站的第一个舱是在1996年发射的 , 最后一个舱是在2010年发射 , 时间跨度比较长 , 这当中有一些舱已经进入到了寿命期 , 现在处于“延寿”的阶段 。
宋忠平:从整体而言 , 中国的天宫空间站可以说是最先进的空间站 。 那么如果要说差距的话就是国际空间站的吨位大概是400吨 , 中国天宫空间站建成之后大概是100吨 , 但中国方面可以通过发射更多节点舱来增强空间站的吨位能力 。 这样的话 , 我们也就具备了更多的舱室 。
宋忠平:但我们要明白一点:太空舱室究竟需要多少?中国方面所秉承的就是“够用”的原则 , 满足我们的需求就行 。 而且我们现在已经不断地向国际社会 , 包括其他的航天国家来招募一些项目 , 例如说我们也在帮助其他国家培训宇航员 , 尤其是载荷工程师 , 这样的话就可以让中国的空间站成为“发展中国家之家” 。
宋忠平:另外一方面就是国际空间站尽管叫“国际空间站” , 但实际上它是发达国家的空间站 , 而很多发展中国家想进入国际空间站 , 那是不可能的 。 而中国的空间站才是名副其实 , 我们尽管叫“中国空间站” , 但我们允许更多的发展中国家 , 包括其他的国家愿意和我们合作 , 我们就可以在空间站上开展更多的国际合作 , 所以这也是中国天宫空间站所具有的一个更大的国际优势 。
从“嫦娥”奔月到“天问”探火 , 从“北斗”指路到“天宫”揽胜 , 中国航天突破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核心技术 , 在一些前沿领域实现了从“跟跑”到“并跑”甚至“领跑”的跨越 。 走向深空 , 踏梦远行 , 从未止步 , 中国航天正在创造新记录 。
人类完成首次全平民太空旅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