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 骂了杨振宁这么多年,今年怎么骂声变小了?


科学家 骂了杨振宁这么多年,今年怎么骂声变小了?
文章图片

科学家 骂了杨振宁这么多年,今年怎么骂声变小了?
文章图片

文 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大包 科技随笔
昨天 , 大包的朋友圈被两条消息刷屏了 。
一条是杨振宁先生在百岁生日上的演讲 , 隔空回应邓稼先当年“共同途”的期盼 。
另一条就是杨先生在演讲中提到的邓稼先1971年那封回信 。
这倒有些让人意外 , 笔者印象里大众对杨先生最津津乐道的是他的黄昏恋 , 还有“贡献有多大”“当年为什么不回国”“现在回来是不是养老”这样的质疑 。 但像今年这样 , 舆论不同以往 , 祝福和追捧远远大于抹黑 , 仅仅是因为恰逢杨先生百岁生日吗?
杨振宁
同一天 , 还有一条关于科学家的新闻让人动容 。
今天 , 中国农民丰收节 。 在袁隆平母校西南大学 , 不少学生来到袁老手捧稻穗的雕像前 , 献花悼念 。 学生们说会接力完成袁老禾下乘凉梦:“在稻香满穗时来看您 , 您一定很欣慰”;“今天我也乖乖把饭吃完了 , 袁爷爷 , 您看到了吗?”……
邓稼先、袁隆平、钟南山这些“国士” , 如今越来越受到尊敬 , 不仅仅是因为人们敬仰他们的学问 。
中国农民丰收节 , 在袁隆平母校西南大学 , 不少学生来到袁老手捧稻穗的雕像前 , 献花悼念
这些年 , 因为建言中国今天不宜建造超大对撞机 , 公众了解到的杨振宁对物理学的未来是比较悲观的 , 由于年龄的关系 , 他更不可能有什么新的学术贡献 。 他并没有展现那种“相信人类的智力是无限的 , 而自然现象的深度是有限”的大无畏勇气 , 反而显得更“老成谋国” , 会指出人和社会的局限性 。
但他在祖国的公众形象却越来越好 , 究其原因 , 就像杨先生所说的:“我的身体里循环着的是父亲的血液 , 是中华文化的血液 。 ”
杨先生说 , 他和联大同学们 , 成长在中华民族史上似无止尽的一个长夜中 。 十几年前 , 他给自己的书起名《曙光集》 , 是因为中华民族终于走完了这个长夜 , 看见了曙光 。 他当时85岁了 , 认为自己看不到天大亮了 。 没想到此后10年间 , 国内和世界都起了惊人巨变 。 曙光已转为晨曦 , 所以他又给新书取名为《晨曦集》 。
大科学家的晚年 , 百岁演讲 , 念念不忘的是新中国的巨变 , 是中国人自己制造的原子弹 , 是老朋友邓稼先 。
与杨振宁一同成了热搜词的 , 还有爱因斯坦 。 他们曾经是同事 , 杨振宁的科学贡献也可以与爱因斯坦比肩 。 美国历史学家丹尼尔?布尔斯廷在他的《文明的历史》一书中 , 这样讲述爱因斯坦:
“他知道自己快要死亡 , 他要求看他的方程式和未完成的谢绝当以色列总统的声明 。 他拿起方程式 , 对守在床前的儿子抱怨道:‘要是我多懂点数学就好了 。 ’”
在这个悲壮的叙述中 , 大科学家的晚年 , 念兹在兹的是方程式 , 是数学 , 而自己的民族同胞、世俗政治 , 则似乎是没有兴趣的 。
在曾经的主流叙事中 , 科学是没有国界的 , 科学家应该追求的是纯粹的知识 , 人类心智的荣耀 。 “朝闻道 , 夕死可矣” , 这个道 , 肯定不包括杨振宁所期待的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曙光 。
爱因斯坦的晚年 , 英雄迟暮 , 孤独坚持统一场论 , 这位科学巨匠也在他的长夜中追寻着他的曙光 。 这样的赤子形象 , 被“主流价值”所高度崇尚 , 被长期塑造为科学家的典范 。
对科学家来说 , 后一种境界是更高的 , 更纯粹的 , 更普适的 , 这是一种被长期灌输给公众的印象 。 其源头 , 往往被追溯到西方文化和古希腊思想之根中 。 阿基米德对罗马士兵说“别打扰我的圆圈” , 成了科学家最著名的遗言 。
但即便接受古希腊是科学的源头 , 古希腊人又是怎么说的呢?
柏拉图讲过一个故事:泰勒斯仰望上苍、研究天穹时掉进了井里 , 一个色雷斯女仆嘲笑他 , 当他把所有的热情都用于对天空之物的探究时 , 摆在眼前和脚下的东西就已经对他隐藏了 。 柏拉图对此附加了一句话:同样的讥笑 , 也适用于所有那些进入到哲学中的人 。
数学的世界 , 纯粹的理念世界 , 被柏拉图肯定为真实的 , 这也是古希腊思想的一个很重要的特征 , 深刻影响了西方文化和科学思想 。 但且不说柏拉图自己的现实政治参与 , 他即便在上课的时候 , 也没有把数学这样的纯粹知识 , 和人世间的伦理福祉割裂开来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