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 骂了杨振宁这么多年,今年怎么骂声变小了?( 二 )


那些来听柏拉图讲课的人 , 没有听到他们期望的对幸福的指导 , 听到的却是数学 , 关于数、几何、天文学的讨论 , 而最终竟然是这样一个命题:“善是一” 。
善是一 , 一也是善 。 杨振宁向邓稼先问起的美国核物理学家寒春 , 不也是在西方文化的浸润下成长起来的吗?作为曼哈顿计划中少数的女科学家之一 , 她前往延安 , 投身中国革命 , 不就是对“善是一”最好的证明吗?
“回顾我所走过的路 , 从小学到研究所的生活 , 不能说不幸福 。 但相比站在人民之中 , 与大家一起改造整个社会 , 用双手建立一个没有人压迫人、人剥削人、美好而富有的新国家 , 原来的那种幸福观是多么狭隘啊 。 ”
寒春这样的自述 , 让人又想起邓稼先写给杨振宁信中所引用的毛主席的教诲 , “成千上万的先烈 , 为着人民的利益 , 在我们的前头英勇地牺牲了 , 让我们高举起他们的旗帜 , 踏着他们的血迹前进吧!”
青年时代的寒春
邓稼先引用主席的话与杨振宁共勉 , 这正是信结尾那句“但愿人长久 , 千里共同途”的本意吧 。 科学事业的目标 , 人类对真理的追求 , 无论是西方文化说的那个逻各斯 , 还是中国文化说的那个道 , 都不是追求一个彼岸的世界 , 都不可能高高在天上 , 脱离人们脚下的大地 。
杨振宁晚年说 , 他人生有一个巨大的遗憾 , 那就是他的父亲杨武之到临终的时候都没有原谅他放弃中国国籍 。 杨武之要杨振宁学物理而不是数学 , 因为数学没有诺贝尔奖 , 他给孙子取名为“光诺” , 都可以看出 , 他对杨振宁获得诺贝尔奖会是多么兴奋和骄傲 。 但在国籍的问题上 , 父亲杨武之一辈子的愿望 , 至死不渝 。 直到94岁高龄 , 放弃美国国籍 , 加入中国国籍的时候 , 杨振宁终于可以告慰父亲了 , 这就是中国人讲的道 。
至于爱因斯坦 , 他事实上绝不符合那种被塑造的科学家形象 。 你只要翻翻《爱因斯坦文集》中文版第三卷的目录 , 就知道他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象牙塔人物 。 在答复如何评论“一个真正纯粹的科学家不应当关心政治问题”时 , 爱因斯坦明确地说:“我认为每个公民都有责任尽其所能来表明他的政治观点 。 如果有才智的和有能力的公民忽视这种责任 , 那么健康的民主政治就不可能成功 。 ”
紧接着 , 他还回答了另一个问题:“物理学和数学的进步 , 同社会的进步之间有什么关系” , 他的回答是:“首先 , 它们有助于促进技术的发展 。 其次 , 像一切高尚的文化成就一样 , 它们可用来作为一种有效的武器 , 以防止人们屈从于一种使人意志消沉的物欲主义的危险 , 而这种物欲主义又转过来会导致无节制的利己主义的统治 。 ”
假如战胜物欲主义 , 来到延安的寒春读到过这篇采访 , 她一定会同意这个说法 。
寒春与丈夫阳过着简朴的生活
【科学家|骂了杨振宁这么多年,今年怎么骂声变小了?】邓稼先当年能毅然回国、杨振宁能在50年后还记得老友的期盼、袁隆平能一辈子坚守田间地头、钟南山能逆行……这些人 , 他们当初的选择不被理解 , 但对于他们来说 , 心中的“道”并不因外界的误解、谩骂而磨灭 。 这也正是他们真正伟大之处 , 国士无双 , 高山仰止 。
来源|观察者网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