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脑如何工作?


 大脑如何工作?
文章图片

 大脑如何工作?
文章图片

 大脑如何工作?

关注“笑薇读书” , 每天带你一起学习和成长 。
亲爱的书友 , 大家好!今天我们共读的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 丹尼尔·卡尼曼的著作《思考 , 快与慢》 。
在这本书中的开头部分 , 作者提出了人类大脑中的两个系统 。
一个是运用直觉 , 进行快速思考的系统1 , 它常常让我们产生迅速且下意识的反应 , 并且系统1的思考 , 机会不需要花费什么力气 , 就可以自动完成 。
比如我们每天早晨起床后去刷牙 , 系统1自动就反应出要挤牙膏这个动作 , 要穿衣服 , 自动反应出要系上纽扣这些反应 。
另一个是需要集中注意力才能进行的慢思考系统2 , 比如我们需要算出28x95这个乘法式的答案 , 同时系统2还要负责监督系统1 , 不要因为冲动做出一些出格的行动 。
如果可以打比方的话 , 系统1就有点像狗中的二哈 , 常常会做出很多傻事 , 系统2就更像是狗界高智商的边牧 , 精明又警惕 。
系统1之所以会被说“傻乎乎” , 是因为它具有这样几个特点:
第一 , 典型偏好 , 它常常因为一些典型特征 , 就草率的做出一些决定 , 比如看见别人身上有纹身 , 就立刻会反映出这人学习成绩一定不好 , 其实这二者之间根本没有直接的联系 。
第二 , 可得性偏好 , 如果一件事情更容易被大脑感知到 , 你就可能认为它会发生的概率比较大 , 比如你看到一起飞机失事的报道后 , 可能会对自己马上就要乘坐的这趟航班感到惴惴不安 。
其实此刻只要调动系统2来判断一下 , 你就能指导 , 飞机是所有交通工具中安全系数最高的一种 , 飞机失事的概率才是最低的 。
第三 , 因果性偏好 , 就是喜欢对一件事情进行因果关系的强关联 , 比如抽奖这样的一个随机事件 , 你抽了好几次都没有能够抽中 , 你不会觉得这件事是概率问题 , 而是会觉得这是主办方搞了什么“猫腻” 。
第四 , 光环效应 , 比如有小张和小王两个人 , 在介绍给大家的时候 , 小张被介绍时会说他聪明 , 努力 , 积极上进 , 但是容易冲动 , 小王被介绍时会说他容易冲动 , 但是聪明努力 , 积极上进 。
其实是一组一模一样的词组 , 只是颠倒了顺序 , 我们的系统1便会自动的喜欢小张 , 而有点不待见小王 , 这就是光环效应起了作用 。
第五 , 锚定效应 , 就是我们在评估一件事情之前 , 会受到心理锚定值的影响 。
例如当被要求评估同一条项链的价格时 , 你被问它是不是价值5万 , 另一人被问价值是不是3千 , 你们两个给出的答案 , 一定是不同的 , 你的定价会高 , 而另一个价格一定会比较低 , 这就是心理锚定值对人们判断的影响 。
第六 , 框架效应 , 是指我们对同一件事情 , 会因为不同的描述而得到完全不同的感受 。
比如“手术后一个月内的存活率为90%”和“手术后一个月内的死亡率为10%”
它们描述的 , 其实是同一个意思 , 但前者比后者让人更觉安心 。
第七 , 禀赋效应 , 就是当我们拥有了一件东西之后 , 我们往往会觉得它的价值更大 , 以至于很多人都不愿意放弃拥有它 。
比如我们如果有了一张紧俏的演唱会门票后 , 我们常会看到它的价格会被越炒越高 , 即使你因为没时间而无法去看这场演出 , 你可能也不愿意原价卖掉这张票 , 因为你觉得它目前的价值很高了 。
第八 , 峰终效应 , 是指我们对一件事的看法和记忆 , 仅限于高峰和结尾 , 事件过程对记忆几乎没有影响 。
比如著名的冰手实验 , 受试者将手泡在冰水中60秒的感受 , 和将手泡在冰水中60秒后又继续在温水中泡了30秒后得到的感受完全不一样 。
以上这些情景 , 都是我们大脑中的系统1做出的反应 , 如果需要打破这种思维方式 , 更客观更谨慎的做出判断和分析 , 我们需要放慢自己的思考 , 调动大脑中懒惰的系统2出面 。
有一个比较好的方法 , 叫做“事前验尸”法 , 就是在对所有的事情做出决策之前 , 先想好它可能会经历失败 , 并对此做出分析和判断 , 这样就能预防我们更多的出错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