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龟 他被骂得再狠,也永远是中国顶流( 三 )


著名教育学家周培源 , 对杨振宁有一句评价:
“杨振宁是美籍华裔科学家访问中国的第一人 , 也是架设起中美之间科学家友谊和交流桥梁的第一人 。 光是这方面的贡献 , 杨振宁的成就便是无人能及的 。 ”
2003年 , 他回到清华园 。
回国后 , 他参与建设了国内60多个顶级物理实验室 , 并主持创办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 。
他为中心捐赠了100万美元 , 又通过各种渠道 , 募集了1000多万美元 , 专用于清华大学引进人才和培养学生 。
他还以清华大学的名义发表30多篇SCI论文 , 将理论凝聚态物理、冷原子物理科研水平提高了几十年 。
再回望 , 他第一次站在世界舞台上说的话 , 你就会明白伟人何谓伟人 。
他站在诺贝尔物理奖的领奖台上说 ,
“假如今天有人问我 , 你觉得你这一生最重要的贡献是什么?我会说 , 我这一生最重要的贡献 , 是改变了中国人自觉不如人的心理 。 ”
那一年 , 他还只是个35岁的青年 。
04

但愿人长久 , 千里共同途
世上存在认知壁垒 , 人虽不分贵贱 , 但认知、思维、理解能力会完全拉开了人和人的差距 。
霍金曾开玩笑说 , 一本科普书 , 多一个方程式就能降一半销量 。
因为科普读物的存在 , 因为实用主义的泛滥 , 也因为对读者尊严的维护 , 有些人才会觉得自己对科学家随意发表某些看法 , 缺乏敬畏 。
殊不知 , 很多科普作家甚至科学家自己是屈尊表达的 , 照顾普通大众的理解程度 , 把很多成就简化来说 , 免得吓退我们 。
这个世上 , 有相当多的人无法接受世上有复杂到自己智商理解不了的东西 。
但客观事实就是:绝大多数的学界顶尖成就 , 都是普罗大众无法理解的 。
百岁华诞上 , 杨先生说起了邓稼先 。
1971年访问中国后见了邓稼先 , 后来邓老写了一封信 , 信中有句话:
“但愿人长久 , 千里共同途 。 ”
1971年 邓稼先写给杨振宁的信
杨老说 ,


“当时我看了信以后没有看懂这句话 。 ‘千里共同途’是什么意思呢?
我后来想了想 , 知道这是一个很深的意思 。 最近这个信发表了以后 , 仔细看了以后 , 我觉得今天五十年以后 , 我可以跟邓稼先说:稼先 , 我懂你‘共同途’的意思 。
我可以很自信地跟你说 , 我这以后五十年是符合你“共同途”的瞩望 , 我相信你也会满意的!”
或许没有人能真正懂他们的交流 。
但我始终能看到一颗对祖国赤诚的真心 。
半世纪前如此 , 半世纪的现在亦是一样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