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 只靠这一招,他几乎每个月、每个品种都盈利!


医院 只靠这一招,他几乎每个月、每个品种都盈利!

李坚
上世纪80年代毕业于北京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 , 曾从事建筑设计工作 , 上世纪90年代开始进行证券期货投资 , 2008年起担任南宁运通投资公司总经理 , 从事对冲套利交易至今 , 现兼任广西银瓴资产管理有限公司银瓴运通基金总设计师 。
具有丰富而实用的理论知识、成熟的投资理念、极强的分析研究能力和二十多年的实践经验 , 在其长期的对冲套利交易实践中 , 取得了罕见的穿越牛熊的稳定业绩 。 李坚先生著有哲学专著《生命的意义》一书 。
精彩观点
听说期货除了买涨买跌之外还可以做套利交易 , 我听了之后觉得这是一种风险较低的交易方式 , 能解决杠杆交易带来的巨大风险问题 , 于是就一直研究并从事对冲套利交易 。
对个人而言 , 投资能帮助我们实现财务自由 , 也能帮助广大投资者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 。 对社会而言 , 证券市场的作用是合理配置资源 。
目前还没感觉到套利越来越难赚钱 , 而是感觉到套利还有很大的盈利空间可以继续挖掘 。 事在人为 , 能否盈利和盈利大小主要取决于投资者对市场机会的把握 。
套利交易的基本思路是发现不合理价差 , 开仓后待价差回归时获利平仓 。 套利交易因为在开仓时就对冲了风险 , 相当于开仓时就做了风控 , 这比止损更能有效地控制回撤 。
何时轻何时重要看市场的具体情况 , 机会少、机会不好时就轻仓 , 机会多、机会好时就重仓 , 必须审时度势 , 随机应变 , 不可一概而论 , 否则就会犯教条主义的错误 。
我们的想法是根据账户及产品的不同定位进行控制(进取型的账户和产品容忍较大的回撤 , 争取较高收益 , 稳健和保守型的账户和产品坚决控制回撤) 。 战略上随时准备接受较大的回撤 , 战术上随时设法控制回撤 , 尽量避免出现较大的回撤 。
总体上说 , 高抛低吸类的策略适合震荡行情 , 追涨杀跌类策略适合趋势行情 , 加减仓类策略适合情况不明的行情 。
实盘交易策略都是在交易实践中不断摸索总结完善形成的 , 正确的就坚持 , 错误的就修正 。 在战争中学习战争 , 不断适应变化中的市场情况 , 好坏对错以实践结果为判断标准 。
总体上 , 套利策略不会失效 , 价差不会无限扩大 。 具体的操作判断错误、亏损则会经常发生 , 有错就改 , 改了就好 。
套利交易潜在的最大风险是持仓中每个套利组合都出现亏损 , 且各个组合的价差均未修复 , 这种情况较罕见 。 出现这种情况时最好的应对措施就是平仓止损 , 这时候就会产生较大的回撤 。
我们选择套利合约的依据是试仓 , 活跃的盈利的就继续多做 , 不活跃的亏损的就尽量少做或不做 , 而不是墨守成规 , 一成不变 。
在绝大部分品种上实现盈利的主要原因就是在合适的位置进行无敞口的对冲套利 , 然后机动灵活地不断调整仓位 。
基本面交易的问题在于我们无法完全了解基本面 , 投资者对基本面的解读也不同 。 技术派的最根本问题在于即使是经过长期检验有效的技术分析方法一旦为大家所接受就会开始失效 。
基本面的逻辑通常是基本面走强的品种买近月卖远月 , 基本面走弱的品种卖近月买远月 。 技术分析则是根据各种指标判断市场的变化趋势 , 比如:震荡市还是趋势市 。
我认为 , 一套好的交易方法应该是:常态下能盈利 , 极端情况下也能应付各种意外、突发事件、黑天鹅事件 , 不至于崩溃失效伤筋动骨 。
问:李先生 , 您好 , 据您介绍 , 您从九十年代就开始做股票 , 请问您当时是怎样的机缘巧合进入股票市场?为何后来又转而做期货?
李坚:不客气 , 我在清华学的是土木工程 , 毕业后做了十年设计工作 。 因为希望工作和生活环境能宽松一点 , 也不想牵扯太多复杂的人际关系 , 就辞职出来进行证券投资 。 初次接触期货大概是在2001年左右 , 当时股市不景气 , 想寻找别的投资渠道 , 就想到了做期货 。 当时做期货的交易手段还比较落后 , 交易了几个月的结果是亏损 。 期货没做好 , 就继续做证券投资 , 接着就在2005~2007年迎来了一波证券市场的牛市 。 2008年初 , 熊市又要来了 , 我认识到继续做股票只会亏损 , 还是想再找别的投资渠道 , 于是又重新回到了期货市场 。 当时听说期货除了买涨买跌之外还可以做套利交易 , 我听了之后觉得这是一种风险较低的交易方式 , 能解决杠杆交易带来的巨大风险问题 , 于是就一直研究并从事对冲套利交易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