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科学的事情 , 只有专业的人才能明白 , 为何会如此 。 大家都知道 , 我国的学术领域在近两年已经有了很大的动向 , 其中对于学位、职称以及工作岗位的评定 , 将会降低相关论文在其中所起到的比重 。
不过 , 此前通过嫦娥五号从几十万公里之外的月球上带回来的土壤 , 在分为了那么多份之后 , 给予到了各类型的研究所和大学里 , 供专业学者、专家教授们研究 。 可是最新的报道显示 , 有关月壤的第一份学术论文 , 被发表在了世界顶尖的《自然》杂志上 。
根据媒体的报道 , 此次论文的通讯作者分别是北京离子探针中心的刘蹲一研究员 , 以及来自澳大利亚的一位名叫亚历山大(Alexander Nemchin)的教授 。
不过真正写出论文来的 , 是我国的车小晓超博士 , 是这篇《自然》杂志论文的第一作者 。 根据作者及所属团队的研究 , 得出了月球在19.6亿年前依旧存在岩浆活动的结论 。
论文依旧发表在外文杂志上 , 引争议
因为嫦娥五号完全是我国自主研发、发射以及回收运营的空间探测项目 , 所带回来的月球表面土壤 , 自然也是满满的我国符号和印记 。
现如今耗费了极大的精力将“比黄金还珍贵的样本”带了回来 , 可是科研的结果依旧是像之前一样发表在外文期刊上 , 这让因为关注嫦娥五号的普通民众们 , 普遍地表示不理解 。
可实际上 , 这种争议声越来越大是好事 , 不过也应当意识到 , 目前从学术期刊的权威性来说 , 我国的学术期刊与霸占了世界顶尖的《自然》、《科学》相比 , 依旧是存在着巨大的差距 。
当然 , 差距只是杂志本身的影响 , 而从技术上来说 , 我国的科学技术在从高考恢复的那份开始 , 通过交流和学习 , 已经得到了极高的提升 , 与美国等西方科技强国的差距 , 也真的是越来越小 。 而且这种追赶的速度和趋势 , 也是不可逆转的 。 相信真的到追赶上甚至是超越近百年以来的科技强国 , 也并不是十分遥远的事情了 。
但是!我国虽然也主办了《科技期刊》等在内的相关专业学术杂志 , 不过很多相关科研领域的人表示连入口都难以找到 。 虽然已经决定要独立自主 , 但是环境改善和相关配套的时间周期 , 必定还是需要的 。
而且在学术界 , 尤其是我国的月壤已经分给了包括航天局、中科院以及各大高校在内的众多科研机构和实验室 , 对于掌握同等资源的研究所们来说 , 实际上也是存在着竞争的 。 谁先有了发现、谁把成果发布出来 , 那么这篇论文所带来的学术含金量就会更大 。
由于学术论文存在着禁止一稿多投的情况 , 眼下将相关的发现放在世界权威的杂志中 , 既是权宜之计也是无奈之举 。 毕竟对于很多院所和高校来说 , 一篇高质量的SCI论文 , 对于顺利毕业、评定职称等 , 依旧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 。
结语
无论是科研环境还是整体学术体系 , 建立起属于我们自己的发展之路 , 已经被提上了议程 。 不过即便部分已经改善或者付诸行动 , 依旧是需要些许时日 , 因此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 , 也不要太过于着急 。
不过值得指出的是 , 想要快速地扭转国外期刊掌握话语权的现状 , 对于一些那些在领域内拥有权威地位视论文为一切、将国外当成权威的思路 , 还是需要赶快的转变和提升 。 有了这样的思想认识 , 那么才会集中精力 , 开拓属于我们的学术期刊杂志 , 建立起真正属于中华民族的学术发展体系!
【杂志|第一份嫦娥五号带回月壤研究论文,发表在国外杂志上,大家再等等】否则的话 , 很可能依旧会出现刚刚办法不久的诺贝尔文学奖中 , 给了一个坦桑尼亚籍、却是在英国大学教英语专业的作家 , 这种看起来像是具有了包容性和宽阔的视野、可本质上只是给了一个外表看起来不同的西方人而已 。 因为 , 人家掌握着话语权!
推荐阅读
- 这野兽真可怜!常被黄鼬咬断脖子,豹叼它喂幼崽,猞猁靠它过日子
- 美国实现登月之后,为什么没有开发月球上的资源?
- 远隔38万公里,为何宇航员登上月球后,却偏偏不敢回头看地球?
- 照亮月球最黑暗的区域
- 事关月球采矿控制权,美国拒绝与中国合作,没想到中方已抢先一步
- 我国建造月球国际科研站,需突破一项关键技术,嫦娥四号差点实现
- 玉兔二号新发现:月球背面存在外星痕迹,还有固态水资源?
- 更大的灾难即将来临?美国发出预警,2030年地球或发生极端大洪水
- 盘点关于月球的3大未解之谜,大家知道几个?究竟是真是假?
- 太阳系有三处“异常”被发现,科学家:可能和外星文明有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