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 【地球生物全系列——从单细胞到人类】担子菌门—柄锈菌亚门( 三 )


球锈菌科(Sphaerophragmiaceae)
钩锈菌科(Uncolaceae)
肥柄锈菌科(Uropyxidaceae)
①栅锈菌科栅锈菌科(学名:Melampsoraceae) , 是柄锈菌目下的一个科 。
本科真菌冬孢子无柄 , 单生或串生集结成层 , 埋生于寄主组织中 , 有的在后期突破组织而外露 , 或结合成柱突出于寄主体外 。 春孢寄主多为松柏科等裸子植物 , 冬孢寄主为各科被子植物 。
柱锈属是本科的重要属 , 其中五针松疱锈是植物病理史上和植物检疫史上的著名病害 , 交替侵染五针松和马先蒿、茶藨子等 。
菌丝为多年生 , 连年继续产生性孢器和春孢器 , 春孢子侵染马先蒿、茶藨子等产生夏孢子堆和冬孢子柱 , 冬孢子柱为长而稍弯的角状或柱状 , 由冬孢子上下左右结合而成 。 消灭转主寄生是除治此害的有效手段 。
金锈属的冬孢子成链 , 3个以上连结而成 , 生在石南科植物上;春孢寄主为云杉 , 寄生在针叶或球果上 。
鞘锈属和栅锈属为本科的大属 , 分布很广 , 冬孢子寄生在各科被子植物上 , 春孢子的寄主多为松属 。
②柄锈菌科柄锈菌科(学名:Pucciniaceae) , 是柄锈菌目下的一个科 。
本科真菌冬孢子有柄 , 单生或成束 , 单胞、双胞或多胞 。 数量多 , 占锈菌总数的3/5以上 。 其中 , 柄锈属和单胞锈属又在本科内占绝大多数 。 寄生种子植物各科 , 系统进化较高 , 为粮食作物、蔬菜和果树的重要病原 。 胶锈属常生长在桧柏上 , 转主寄生于柏科和蔷薇科植物 。 多胞锈菌属常单主寄生在蔷薇科植物上 。
柄锈菌属 , 真菌门、担子菌亚门、冬孢菌纲、锈菌目、柄锈菌科中的一属 。
可寄生于多种被子植物 , 是禾谷类作物的重要病原菌 。 冬孢子双细胞柄不胶化 。 同主寄生或转主寄生 , 长史型或短史型 。
寄生于多种植物 , 包括单子叶和双子叶植物上 。 为长周期转主寄生锈菌 , 形成壳斗状锈袍子器 , 无包被的夏孢子堆和具柄的双细胞冬孢子 。
③伞锈菌科伞锈菌科(学名:Raveneliaceae ) , 是柄锈菌目下的一个科 。
巨头伞锈菌 , 拉丁名为Ravenelia macrocapitula 。 是伞锈菌科真菌 。
夏孢子堆叶背生 , 散生或聚生 , 直径0.5―0.8毫米 , 互相愈合 , 粉状 , 橙褐色;夏孢子球形或广卵形 , 淡黄色或近无色 , 有疏疣 , 21―26×21―23微米;孢子外壁厚1.5―2微米 , 有6个散生的芽孔;侧丝很多 , 匙形或头状 , 长63―86微米 , 顶端黄色或黄-褐色 , 宽20―26微米 , 下部无色 , 微糙 。 冬孢子堆叶的两面生 , 散生或密聚生 , 在寄主的表皮下面 , 直径1―1.5毫米 , 黑-褐色;冬孢子头状体略带弧形 , 直径99―142微米 , 栗-褐色 , 由6―9个孢子从各个方向组成 , 所有的孢子都有4―8个直或略弯曲、长约4微米和宽约1.5微米的突起;冬孢子双胞 , 40―49×16―21微米;孢子外壁在顶端厚6―9微米;囊体较单个的孢子数目要多 , 头状 , 扁平;柄无色 , 短 。
(4)隔担菌目本目真菌子实体非胶质干燥 , 壳状 , 海绵状 , 淡灰色至暗褐色、紫色 , 甚至带蓝色 , 状似贴在树皮上的膏药 , 由基层菌丝层、菌丝柱和与菌丝柱相联的子实层组成 。 菌丝无锁状联合和桶孔隔膜 。 子实层由担子和不孕菌丝组成 。 担子有原担子和上担子 。
多分布于热带、亚热带 , 它们生活在桑、女贞、梨、桃、杏等树木丛与树木上的介壳虫营共生-寄生生活 。
本目下分隔担菌属和拟锈菌属(Uredinella )2属 。 由于隔担菌与植物、昆虫三者的共生-寄生关系 , 使其在生物学的研究上有一定意义 。
隔担菌 , 常生活在桑、女贞、梨、桃、杏等树木丛 , 与树木上的介壳虫营共生-寄生生活 , 常见的桑树灰色膏药病就是该真菌导致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