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保险 八马茶业上市进程“中止”关联交易 加盟商引起热议


医疗保险 八马茶业上市进程“中止”关联交易 加盟商引起热议
文章图片

【医疗保险|八马茶业上市进程“中止”关联交易 加盟商引起热议】编辑导语:按照八马茶业庞大的线下加盟来看 , 其只是帮助八马茶业实现了扩张 , 并未给八马茶业带来实际性的帮助 , 反而在一定程度压缩了八马茶业的利润空间 。


图/摘自八马茶业官网

前不久 , “气势汹汹”冲击“A股茶叶第一股”的八马茶业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八马茶业”)在经历了第一轮问询回复后 , 蓦然中止了上市进程 。 对此 , 深交所表示系发行人及保荐人更新财务资料 , 主动申请中止而为之 。
可即便已经过了首轮问询及回复 , 八马茶业招股书中仍存在诸多疑点 。 据了解 , 八马茶业此前因茶叶污染物超标及实测品质低于明示等级等问题被央视节目曝光 。 此外 , 还曾存在虚假宣传、伪造授权书事件 , 但在八马茶业招股书及问询回复中却并未发现其将上述事件列举出来 。
不仅如此 , 八马茶业关联方及关联交易也是被深交所问询的重点 。
被“隐藏”的产品质量问题
据了解 , 八马茶业于1997年注册成立 , 曾于2015年12月8日在新三板上市 , 后又于2018年4月中止挂牌 。 招股书显示在新三板时 , 八马茶业的主营业务为“茶叶的种植、研发、加工和销售” , “是一家以经营安溪铁观音为主 , 集基地种植、新品研发、生产加工和产品销售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全茶类连锁经营企业” , 而此次在A股登陆时八马茶业的主营业务已转变为“主要从事茶及相关产品的研发设计、标准输出及品牌零售业务 , 产品覆盖乌龙茶、黑茶、红茶、绿茶、白茶、黄茶、再加工茶等全品类茶叶以及茶具、茶食品等相关产品” , 区别在于 , 前者为“精制茶加工” , 后者为“零售业” 。
换言之 , 前者为自己生产 , 后者为贴牌 , 自己生产质量有时候都难以确保 , 更别说“鱼龙混杂”的贴牌了 。 八马茶业在问询回复中也就产品品质及卫生安全管理表示“设立品控中心 , 对各个渠道销售的产品进行严格的质量把控 。 确保茶叶质量符合国家标准和企业标准……” , 但曾在2017年时 , 八马茶业被央视《每周质量报告》节目曝光 , 八马茶业存在茶叶污染物超标、实测品质低于明示等级等问题 。 而在更早前 , 八马茶业更是被北京市消费者协会对部分茶叶测试时发现包括八马茶业在内的一批茶叶存在重金属超标、虚标等级等不合格问题 。


图/摘自八马茶业问询回复
而上述较为严重的问题 , 在八马茶业的招股书及问询回复中均未发现八马茶业将其重要列举出来 。 虽然已是“陈年往事” , 但对于消费者来说却并非可以“隐瞒”的事情 。
依赖加盟店
在从“制造业”转变为“零售业”的过程中 , 八马茶业的销售模式也在发生着转变 。 据了解 , 目前八马茶业的销售模式为“直营+加盟”、“线上+线下”的全渠道销售体系 。
其实就数据来看 , 八马茶业的“直营+加盟”有些名不副实 , 招股书显示 , 截止2020年八马茶业全国门店为2105家 , 其中直营店数量为366家 , 在总门店数量中的占比仅为17.39% , 加盟店数量为1739家 , 占比为82.61% , 加盟店数量远远大于直营店数量 , 与其说是“直营+加盟”模式 , 倒不如说“以加盟为主 , 直营为辅” 。 而在过年的几年间 , 八马茶业的加盟店数量增速也比其直营店数量增速快不少 , 2019年、2020年加盟店数量增速为37.44%、22.72% , 直营店数量增速则为9.67%、11.25% 。
但奇怪的是 , 加盟店数量是直营店数量的数倍 , 但收入却不敌直营店 , 数据显示 , 2018年至2020年 , 八马茶业加盟店实现营业收入2.93亿元、4.8亿元、5.95亿元 , 在总营业收入中的占比为41.12%、47.44%、48.07% , 而在这期间直营店实现的营业收入为4.19亿元、5.3亿元、6.39亿元 , 在总营业收入中的占比为58.68%、52.33%、51.69% , 直营店仍是八马茶业的主要收入来源 。
并且八马茶业线下加盟毛利率远比其线下直营毛利率低 , 数据显示 , 八马茶业线下加盟毛利率为35.8% , 而线下直营的毛利率为43.63% , 高于线下加盟7.83个百分点 , 按照八马茶业庞大的线下加盟来看 , 其只是帮助八马茶业实现了扩张 , 并未给八马茶业带来实际性的帮助 , 反而在一定程度压缩了八马茶业的利润空间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