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犀牛娱乐原创
【国产航天电影大猜想:软实力、主旋律、沉浸感】文|方正 编辑|夏添
“宇宙级段子手”翟志刚火了 。
近日 , 神舟13号宇航员翟志刚的一段采访爆火 。 视频里 , 他两眼放光 , 用东北话谈太空漫步感受 , “这天真蓝…怎么是蓝的呢?哦 , 这地球”、“这家伙 , 太深了 , 老远了 , 深不见底啊” , 风趣言论令网友直呼“宇宙的尽头真是东北” 。
听说要去太空“出差”半年 , 翟志刚下载了数部电视剧开启“太空追剧” , 网友纷纷向他安利好剧 , 各电视剧官媒向他喊话 , 助推 #为翟志刚推荐好剧# 等话题登上热搜 。 在此类话题助力下 , 抖音等平台的神舟13号系列直播热度不减 。
就在国人集体关心神舟13号近况之时 , 另一边 , 俄罗斯派驻“人类首个太空剧组”拍电影的消息传回地球 。 5日 , 由导演克利姆、女演员尤利娅、宇航员司机组成的三人太空剧组赶赴国际空间站 , 他们将花费12天在太空实地拍摄电影《挑战》 。
对于此事 , 不知汤姆·克鲁斯作何感想 。 一年多前 , 阿汤哥刚刚宣布将与SpaceX和NASA合作一部全程在太空拍摄的电影 , 如今这“人类首个太空剧组”的名号却被战斗民族捷足先登了 。
一场航天影视化的大国军备竞赛似乎在悄然上演 。 相比俄罗斯 , 美国好莱坞无疑是这方面拍摄经验最丰富的 , 依照真实事件改编的剧情片《阿波罗13号》《登月第一人》等 , 由真实影像修复来的纪录电影《阿波罗11号》 , 都曾在全球范围内产生过影响 。
反观中国 , 作为世界三大航天强国之一 , 其航天题材电影数量几近于零 , 即便有太空硬科幻《流浪地球》珠玉在前 , 它也只能算是带有航天元素的科幻片 。
此番神舟13号“太空出差6个月” , 向国人大力科普宣传了真实的太空生活场景 , 借此契机 , 神舟号系列是否存在进一步“影视化”的可能?在《流浪地球》敲开国产科幻新大门、被外媒热议后 , 不妨让我们对「国产航天电影」做个大猜想 。
“前人栽树”的影视成果
美苏太空竞赛成助推器
太空片向来是国家软实力的某种象征 。
太空片创作的分水岭 , 就肇始于美苏太空竞赛的时局 。 二战后 , 美苏冷战在太空竞赛领域愈演愈烈 , 人类的载人航天技术大跨步突破 , 尤以1969年阿波罗飞船助人类登月为标志 , “登月热”推动真实航天事件改编影片发力好莱坞 。
在人类未攻破航天技术前 , 太空片只能依靠科幻文学的想象去制作 , 以1902年“影史首部科幻片”《月球旅行记》为代表 , 太空片长时间停留在浪漫化表达的阶段 。 直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 , 随美苏太空竞赛上演 , 太空片制作才有了切实的航天实践经验做打底 。
这期间 , 20世纪福克斯于1951年出品了《地球停转之日》 , 这是影史最早描写人类政府首脑与外星人接触的电影 , 全片到处可见航天实践经验的运用 。 1967年 , 美国知名导演罗伯特·奥特曼执导了一部《太空登月记》 , 影片直接正面讲述了美国太空署准备在短时间内训练航天员登月的故事 。
1968年 , 库布里克拍出《2001:太空漫游》 , 将人类的科幻片带到了艺术性和思想深度上前所未有的高度 。 其中 , 真实的航天经验为飞船内部场景的描摹打下坚实基础 , 制造出“预言式”的未来科技想象奇观 , 这是它成为影史里程碑作品的关键 。
1969年美国成功登月 , 成为太空竞赛终结的标志点 。 而围绕相关真实航天事件改编的电影 , 兼具冒险、惊悚、政治等元素 , 成为好莱坞市场宠儿 。 最经典的当属1995年环球出品的《阿波罗13号》 , 以宣扬美式主旋律的基调 , 成功向全世界完成了一波文化输出 。
推荐阅读
- 这野兽真可怜!常被黄鼬咬断脖子,豹叼它喂幼崽,猞猁靠它过日子
- 地球的岩石,和月球的岩石有相同之处吗?
- 为五元红包,五名男子竟大打出手,值得吗?
- ?了解更多关于俘获离子量子计算的详细信息
- 刚刚启动!第一棒是他
- 太空温度达零下270摄氏度,为什么太阳光到达地球后反而变热了?
- 在国际空间站中,人类可能受到的伤害
- 事关月球采矿控制权,美国拒绝与中国合作,没想到中方已抢先一步
- 中国天眼收到外太空“警告”? 霍金生前或说对一件事!
- 1978年NASA发现金星生命,为何没公布,到底隐瞒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