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大肝癌研究登《细胞》:一作中途离世,捐献遗体用于医学研究( 二 )


从下图中小鼠的肝脏来看 , 在G6PC和WW45两种物质同时缺失(△Alb)的情况下 , 肝脏会由于糖原聚集发生明显的肿大 。
同时 , G6PC和PYGL的单独缺失 , 也会对肝脏重量造成影响 。
然后 , 研究糖原存储是否会加速肝癌发作 。
从下图来看(LSL-Kras G12D代表Kras基因发生突变的小鼠) , 在G6PC缺失时 , 如果小鼠肝脏中已经发生癌变 , 那么糖原的存储会极大地加速肿瘤的生长过程 。
最终结论表明 , 液-液相分离(LLPS:liquid-liquid phase separation)现象会造成重要抑癌的Hippo信号通路失活 , 激活下游的原癌蛋白YAP , 产生肿瘤 。
也就是说 , 如果几种糖原分解酶(G6PC、PYGL)缺失 , 肝脏就会开始累积糖原 。
同时 , 重要抑癌的Hippo信号通路的几种蛋白失活 , 导致肿瘤产生 , 加之糖原累积 , 就会明显加速肿瘤的生长过程 , 最终造成肝癌 。
当然 , 这项研究目前还存在一定局限性:
其一 , 这项研究主要针对“会存储糖原”的组织 , 例如肝脏和肌肉组织(肝糖原/肌糖原);但不确定那些通常不存储糖原的组织 , 是否也存在这一现象 。
其二 , 还需要确认增加糖原存储是否改变了其他代谢信号 , 以及致癌突变等行为如何影响糖原代谢 。
其三 , 尚未有一种实时跟踪糖原动态变化的方法 , 糖原探针或其他代谢物探针仍然亟待开发 。
如果能在这些问题上取得进一步突破 , 或许也能给其他组织的癌变带来新进展 。
但还有一个遗憾的故事
该研究的几名第一作者 , 包括博士生刘清许、李佳薪、张炜极、肖琛及博士后张世浩(目前为安徽医科大学教授) , 均来自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
其中 , 论文的通讯作者是周大旺与陈兰芬教授 , 而福建医科大学吴孟超肝胆医院、海军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医院等机构的教授和研究人员也对论文做出了不少贡献 。
然而 , 据厦门大学官方消息 , 共同一作刘清许同学 , 没能最终见证成果完成 , 他在研究论文中途(2020年6月11日)患白血病离世 。
这项研究工作的发起、及中间的多个重要发现 , 均由刘清许同学承担完成 。
离世前 , 他主动签署了捐赠协议 , 成为一名“大体老师”(遗体捐赠者) , 将遗体捐献给厦门大学医学院继续用于教学和实验 。
让这项重要研究 , 从另一维度彰显了科研精神 。
与诸多网友一起 , 再次向刘清许博士生表示致敬~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