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奇葩说》到《乐队的夏天》,「米未」一次必须尝试的冒险


从《奇葩说》到《乐队的夏天》,「米未」一次必须尝试的冒险

文章插图
站在米未的角度,无论是内容创新还是公司发展,《乐队的夏天》都是一次必须尝试的冒险——要在新题材和新形式中证明自己的创作能力、要为今后的发展掌握主动权。这其中有对某种情怀的坚持,也有对固有印象的打破。作者 | 刘春超编辑 | 申学舟在好奇、期待、怀疑的目光中,《乐队的夏天》上线了。从《奇葩说》第五季就表现出强烈求生欲的米未团队,今年又进行了全力以赴的新尝试:一档以乐队为主角的原创音乐综艺。这场“汇集了乐队圈最强阵容”的大联欢需要说服很多人——摇滚乐迷们对综艺的正面价值一向抱有怀疑;大众对有质量的乐队节目期待已久;而对于熟悉《奇葩说》的观众和业内人士而言,一向以语言类节目见长的米未能否在新题材、新形式中以自己的方式再次立住,则是他们关注的重点。
从《奇葩说》到《乐队的夏天》,「米未」一次必须尝试的冒险

文章插图
风险的确存在。但站在米未的角度,这种冒险有其必要意义。从内容创作的层面,乐队题材积聚了米未一向寻求的综艺的“真实”和“新颖”—— 乐队们的生活百态和悲欢离合,比刻意的编剧更具打动人心的真实性;而乐队成员之间基于共同的热爱而产生的长久牵绊,是区别于亲情、爱情的“非典型亲密关系”,其复杂多变的形态也提供了更多新鲜感。从实际操作的层面,米未看到了通过乐队竞演来开辟新综艺方法论的可能——《奇葩说》时代积累的经验需要被更新,而音乐表演需要最大限度还原演出的现场感和互动感,这其中需要克服的技术门槛和内容设计,也让米未得以训练与语言类节目不同的掌控力。而从公司的发展层面, “迈步从头跃”是无法回避的宿命——超级网综时代,内容爆发和成本抬升让竞争成倍激烈,节目制作和传播方式也在急剧变化。已有IP的价值虽然已经稳固,但内容公司必须挣脱“低端自我复制”的陷阱,培育可持续的内容生产力和创新能力。也因此,每一次尝试都必须全心投入。“大平台可以差异化布局,反复试错。但这不是内容公司的生存逻辑,我们没有那么多资源,还是要集中精力冲头部。”米未联合创始人CCO、《乐队的夏天》总制片人牟頔对《三声》表示。突围的结果充满了不确定性,但代价与回报清晰可见:失败虽然会挤压米未作为创作者的试错空间,但不至于性命攸关;而假若成功,米未将进一步证明自己持续产出“爆款”的内容能力,并且在《奇葩说》之外,开辟一个全新的、能够长线运营和全面衍生的IP。在这个过程中,米未期待自己能展现态度、制造乐趣,打破过去种种固有印象的束缚。截至目前,刚上线不到一天的《乐队的夏天》在爱奇艺风云榜“总榜”上已经超过《极限挑战第5季》排名第九,而在“飙升榜”上更是已经冲到了第一的位置。“做内容,首先还是要自我表达。”牟頔说,“我们重视用户的反馈,但如果只服务过去喜欢你的人,你可能会止步不前。早在《奇葩说》的时候,我们就在围绕新用户做突破了。”01 | 非典型亲密关系牟頔至今仍记得带着《乐队的夏天》前去爱奇艺提案的紧张感。做乐队节目是一个突然的决定,团队定下这个方向时,距离跟平台的提报会议只剩下一周的时间。之前花费数月准备的其他内容一夕之间被全部推翻,围绕着《乐队的夏天》,团队用这7天制定了初版方案——其中没有包含诸如赛制的操作细节,只阐述了节目的诞生契机、制作目标、团队的优势。“当时都说了哪些内容?”“主要是这个题材本身的价值,以及它能够做成的原因和可以延展的空间。”在米未团队看来,乐队题材的核心价值,在于它的独特性和真实性。独特主要在于乐队成员之间的关系——一种基于理想和热爱、难分难解的“非典型亲密关系”。对于这种“关系”的注意,米未内部有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一名95后的女生在面试中提出了周末两天不加班、1年只工作11个月的要求,理由是自己要参加乐队排练,为此甘愿忍受事业上诸多的限制。这种“荒诞”中的赤子之心激发了团队的好奇。团队开始了解关于乐队的一切,组过乐队的臧鸿飞分享了一个故事:那是一次持续几十天的巡演。5个乐队成员挤在一辆考斯特上,在演出和演出之间疲于奔波。时间一长,大家“一看见彼此的脸就烦”,臧鸿飞没忍住这种烦躁,队员之间的怒火和争吵一触即发。但他立刻就为这种冲动感到后悔——为什么要对相依为命的伙伴口出恶言?自己明明也离不开他们。这个故事给牟頔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世界上最不应该在一块的几个人非要在一块儿,偶尔互看不顺眼,但又无比地彼此需要,这种关系太特别了。”在她看来,乐队里包含亲情、友情甚至爱情,但又与这些关系都有所不同,每个成员都是独立个体,但又能产生奇妙的化学反应——有的乐队围绕着一个领导者;有的乐队成员之间旗鼓相当;也有的乐队在吵吵闹闹中共同成长。“在这样一个反复强调‘我、我、我’的时代,有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有这样一段亲密关系,更在意“我们”,是一件非常令人向往的事情。”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