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商业发射已占半壁江山,多地布局航天基地中心( 二 )


与传统航天相比 , 商业航天成本更低、效率更高 , 商业卫星的竞争也因此日渐激烈 。 但不能忽视的是 , 商业卫星企业还面临投资大、周期长和风险高的困境 。 如何保持企业活力 , 是商业航天企业必须思考的问题 。
对此 , 中国科学院空天飞行科技中心主任杨毅强也在近期发表的论文中表示 , 航天是高技术领域 , 商业航天绝不是低端的重复、低价的比拼 , 而应是由技术创新引领的技术进步和成本的降低 。
商业火箭处于研发期
液体火箭或将成日后主力
《中国航天科技活动蓝皮书(2020年)》指出 , 去年商业航天投融资活动活跃 , 规模再创新高 , 投资分布呈现从制造业向运营服务业和配套供应链延伸的趋势 , 其中资本流向最为突出的方向是卫星和运载火箭的研制及量产能力建设 。
《2020年中国商业航天产业投资报告》则认为 , 包括火箭发动机研制公司在内的火箭配套企业在投融资市场的表现也比往年更为积极 , 这一定程度上表明国内商业航天领域的行业分工正在细化 。
“目前 , 航天军工单位商业火箭承担了绝大部分的商业发射任务 。 航天科技集团和航天科工集团均于2016年成立各自专门从事商业火箭发射服务的子公司 , 提供商业发射服务 。 ”孙剑锋介绍 。
以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为例 , 它的成功发射 , 标志着中国在固体运载火箭领域关键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 。 2020年 , 长征十一号完成2次商业发射 , 技术已相对成熟 。
而作为中国新一代中型中低轨道两级液体捆绑式运载火箭 , 去年12月 , 长征八号首次飞行试验 , 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取得圆满成功 , 填补了我国太阳同步轨道3吨至4.5吨运载能力空白 , 对加速推进运载火箭升级换代具有重要意义 。
2020年12月22日12时37分 , 我国自主研制的新一代中型运载火箭长征八号首次飞行试验 , 取得圆满成功 。 图/IC photo
记者梳理发现 , 快舟系列、捷龙系列、朱雀系列、双曲线系列等商业火箭一直备受关注 。 2020年 , 快舟系列发射4次 , 失利2次 。 2021年2月 , 双曲线一号遥二运载火箭发射升空 , 此后火箭飞行异常 , 发射任务宣告失败 , 8月 , 双曲线遥五火箭因整流罩未能正常分离 , 未能将火箭送入预定轨道 , 发射任务再次失败 。
商业火箭的发射成功率引起外界讨论 。 “主要原因是商业航天还在路上 , 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已实施380余次飞行任务 , 从1970年首飞至今历时50年 , 而民营企业研制的商业运载火箭至今最长也仅有7年 。 ”孙剑锋说 。
他认为 , 低成本是商业火箭研制的“初心” 。 从目前国外低成本商业火箭研制路线来看 , 可重复使用和组合动力是实现低成本的“杀手锏” , 但这两项对国内民营航天企业来说都是亟待翻越的“险峰” 。
据了解 , 固体火箭发动机可靠性高、状态稳定 , 但不可重复使用 , 不利于降低成本 , 同时 , 固体推进剂的使用需要获得火工品资质 , 点火测试条件也较为复杂 。 不少业内人士公开表示 , 液体火箭或将是以后商业发射的主力 。
多地推进航天基地发展
商业航天针对性政策达50余条
“十四五”规划提出 , 加快建设新型基础设施 , 打造全球覆盖、高效运行的通信、导航、遥感空间基础设施体系 , 建设商业航天发射场 。 目前 , 我国在轨卫星数量超过400颗 , 其中商业卫星超过100颗 , 约占在轨卫星总数四分之一 , 国有卫星与商业卫星共同构成应用卫星系统 。
同时 , 各地也在响应号召 , 积极推进航天基地的发展 。
去年4月 , 中国长征火箭有限公司与山东省海阳市政府签署合作协议 , 未来将在海阳建设商业固体运载火箭产业基地 。 去年9月 , 中科空天产业基地于广州南沙破土动工 , 完全建成后可实现年产30发运载火箭 , 为中国商业航天卫星发射、尤其是低轨中大型星座的发射任务提供有力的入轨工具 。
今年4月 , 北京商业航天产业基地在大兴区揭牌 , 将进一步优化和巩固北京市卫星网络领域空间布局 , 推动卫星网络产业成为北京经济增长的新高地 。 今年10月 , 浙江宁波公布了临海发射配套设施建设项目的相关情况 , 该项目用地面积约10亩 , 包括火箭总装测试厂房、临时指挥中心、发射场坪等设施 。
除了航天基地的建设 , 各地还在政策方面对商业航天予以支持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