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芯真相!黄牛会不会笑到最后?( 二 )


6月中旬 , 香港发生一起“芯片大劫案” , 一物流公司在运输途中 , 价值约500万港元的14箱芯片被劫 。 圈子里盛传着一个段子:这起案件中 , 抢芯的人其实是买家 。 “这批芯片本来谈好了价格 , 但卖家临时坐地起价 , 买家非常生气 , 于是找人把货抢过来了 。 ”
黑吃黑的段子真假难辨 , 但着实反映出汽车芯片行业的紧张气氛 。
无法打败芯荒?那就加入吧
小编认为在这个人类历史上首次出现的芯片危机中 , 大多数公司犯错的根源在于只参考其关键供应商提供的信息 , 而忽略了二级和三级供应商对供应链可能产生的影响 。
供应链绘制可以帮助公司在整个供应链中获得更好的可见性 。 例如 , 当供应链发生断裂时 , 企业可以更及时地发现哪些供应商、站点、零件和产品正处于风险之中 。 德勤在今年10月发布的一份名为《不确定下的曙光 亚太半导体腾飞》的报告中表示 , 企业应该考虑建立起自己的数字化供应链 。
其次 , 德勤认为企业还应投资其备份的能力 , 即在核心供应链中“隐藏”一个或多个备选的供应网络 , 一旦核心网络出现问题 , 备用的网络将能够立即接管 。
如此看来 , “芯荒”叠加电动汽车“浪潮” , 或将推动汽车芯片业务在中长期走向独立发展的方向 。 未来 , 这一赛道将越来越细分、丰富、完整 , 更多的新锐芯片公司将从中诞生 , 它们将聚焦于汽车芯片的定制化设计 , 而非其他消费电子芯片 。
未来三年 , 汽车芯片供应链将产生前所未有的重新整合与大幅转型 。 过去18个月 , 市场已暴露了传统汽车供应链的某些漏洞 。 随着新能源汽车对芯片产能与定制需求的大幅提升 , 整车厂与芯片厂商的直接接触需求将大大提升 , 这会影响到整车厂传统一级供应商的业务增长预期 , 并为它们增添新的同业对手 。
也就是说 , 如博世集团、大陆集团等传统汽车零部件及系统供应商 , 将会面临更多汽车芯片设计厂商的“升维竞争” 。 值得投资者注意的是 , 中国的若干家汽车芯片设计公司将有可能从中获得巨大的上升机遇 。
【缺芯真相!黄牛会不会笑到最后?】来自经纬创投等机构的分析认为:到2023—2024年 , 一批高算力芯片公司有望成为新的行业领导者 , 而车企与其旗下一级供应商以及芯片公司之间的合作模式 , 届时也将会发生彻底的改变 。
具体来说 , 汽车制造商(OEM)开始尝试绕过诸如博世这样的供应商 , 直接与各家车规芯片设计厂商合作 。 更有OEM开始深度参与芯片设计的研发流程;国内市场中 , 北汽与imagination成立了芯片公司;而比亚迪的车规级IGBT已大规模量产和整车应用 , 而且正在计划自建车规级SiC产线 。
另有产业媒体报道 , 多家车企也已与地平线、紫光国微这样的国内AI芯片厂商建立了直接的战略合作关系 , 合作领域涉及ADAS、 MCU、功率器件、安全芯片等多个方向 。
国内汽车芯片产业虽然发展迅速 , 但目前依然呈现基础较为薄弱的现状 , 尚缺乏自主可控的成熟产业链条 , 从设计工具、产品研发、流片封测、到标准体系大量依赖进口 , 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弱 。
建议相关产业政策今后重点扶持高端芯片研产领域 , 结合国内芯片产业链清单目录及目前国际芯片关键瓶颈环节 , 重点扶持国内相关环节快速提升和扩充产能 , 并与国际主流芯片制造厂协商在国内快速建厂 。
百姓评车
长期看 , 芯片不太可能短缺 。 工业品跟农产品不同 , 一旦缺乏 , 利润大涨 , 那么势必引发产能扩张 。 之前是因为新冠疫情 , 让产业链出现了一定的混乱 , 但是“缺芯”不是“炒芯”的理由 , 遏制价格违法行为 , 维护正常的市场价格秩序 , 监管层绝不姑息手软 。 政策当先 , 芯片产业链厚积薄发 , 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 , 不久之后我们将凝聚出中国汽车芯片产业链这一强大内核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