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了,亚马逊创始人要造首个「太空乐园」( 二 )


听起来 , 就跟「太空豪华酒店」差不多 。
甚至 , 这里还可以拍摄「微重力环境」的太空电影 。
平民宇航员练习漂浮在微重力环境中. 图片来自:约翰克劳斯 / Netflix
它不像现有的太空旅行一样 , 只是让你上太空游一圈 , 然后回到地球 。
「轨道礁」作为一个商业空间站的不同之处 , 真的能让你在太空生活一阵子 。
蓝色起源设想的客户 , 包括了各国政府、太空机构、企业家和投资者、科技公司、媒体和旅游公司以及普通游客等等 , 可以说非常多元化了 。
图片来自:Inc. Magazine
当然 , 这个大型项目 , 需要很多资金和能力支持 , 不是蓝色起源独立就可以完成 。
他们和商业航天公司 Sierra Space 合资开发运营了这个大型项目 。
蓝色起源自己负责其中的核心模块与系统、和可重复使用的新格伦号火箭发射系统 。 该运载火箭计划 2022 年末首次升空 , 将运送建设空间站所需的硬件上太空 。
Sierra Space 则负责大型综合灵活环境模块 (LIFE), 作为空间站主要生活区 , 并通过其追梦者航天器运输货物 , 协助全球的机组人员往返空间站 。
另外 , 这个空间站还得到了包括波音、Redwire Space、Genesis Engineering Solutions 在内的航空航天合作方支持 。
他们将在自己擅长的版块各司其职 。
比如波音就负责科学模块 , 以及空间站的运营和维护工程 , 并利用 Starliner 载人宇宙飞船将机组人员和货物运送到空间站 。
不过他们的飞船近期遇到了很多问题 , 预计 2022 年中期才能进行关键试飞 。
Redwire Space 将在此进行微重力研究、开发和制造 , 带来新的科研成果 。 因为微重力下的生物物理现象不会受到地球引力的影响 , 所以这些新的研究成果将具有珍贵的价值 。
另外 , Redwire Space 还将运行该空间站的有效载荷操作和可部署结构 。
Genesis Engineering Solutions 则主要负责空间站内的日常操作 , 以及旅游的单人航天器 , 让更多消费者能体验太空行走的感觉 。
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则会提供相关的研究咨询服务 , 并进行空间站的公共宣传 。
与这些航天领域重量级公司或平台的合作 , 让他们展现经过验证的能力和技术 , 让「轨道礁」有了更多落地的可能性 。
蓝色起源还表示 , 随着未来规模扩大 , 会增加更多模块 , 提供更多新的服务 , 包括空间租赁、硬件技术援助、机器人服务等 。
它的背后有着广阔的商业潜力和机会 。
只是现在除了提案和宣传视频、CGI 模型等 , 蓝色起源没有透露太多具体信息 , 尤其价格方面 。
而且 , 这个空间站耗资巨大 , 成本和风险也很高 , 需要多次安全发射才能让人类前往 。
「轨道礁」预计部署时间倒是有点眉目 , 官方称是在 2025 年至 2030 年间 , 离我们并不遥远 。
相比之下 , 「轨道礁」仍是目前最有商业化可能的空间站方案 。
空间站 , 也是「空间战」 私人空间站的竞争持续在加剧 。
就在上月 , 就有旅行者太空公司(Voyager Space)、纳米拉克公司(Nanoracks)、洛克希德-马丁三家公司表示 , 他们将合作创建「有史以来第一个自由飞行的商业空间站」——Starlab 。
比起蓝色起源的「轨道礁」 , 它的体积只有 340 立方米 , 比现在的国际空间站也小得多 , 可以容纳 4 人 , 计划于 2027 年开始运营 。
开展太空商业 , 是人类进入太空生活的第一步 。
而空间站是太空商业的极佳载体 , 也会带动周边产业的快速发展 。
早在 1869 年 , 《大西洋月刊》就撰写了一则关于「用砖搭建的月球」的文章 , 提出了空间站的概念 , 后来多个科学家也提出了空间站的构想 。
但空间站的发展可以说是在幻想中沸腾 , 又在技术上消沉 。
1951 年 , 沃纳·冯·布劳恩在矿工周刊中刊登了他带有环状结构的空间站设计
100 年过去了 。
直到阿波罗 11 号飞船在 1969 年抢先登陆月球 , 苏联在与美国登月的太空竞赛中落败 , 因此 , 苏联才转向了新的方向来展现他们的航天实力——空间站 。
1971 年 , 苏联的首个太空站「礼炮 1 号」成功发射升空 , 这也是人类历史上首个空间站 。
遗憾的是 , 3 名航天员 10 月 11 日返回地球时 , 由于返回舱上平衡阀异常打开 , 造成返回舱失压 , 成员全部死亡 。
而后美国在 1973 年发射了天空实验室号空间站 , 并在空间站进行了一系列关于医药、地质、天文等方面的科学实验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