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图片

昔日红极一时的金嗓子宣布退市 , 令人唏嘘 。
10月29日 , 金嗓子发布公告称 , 要约人与本公司以通过协议安排方式将本公司私有化 , 将按每股计划股份2.80港元注销股份(较昨日收市价溢价3.7%) , 预期将于2021年12月15日上午撤销股份在港交所的上市地位 。
上市6年以来 , 金嗓子股价从最高6块多下降至1块多 , 市值一降再降 , 截至发稿 , 其市值已经仅剩19.81亿港元 。
从一家濒临破产的糖果厂到如今的广西金嗓子集团 , 已经经历了66年 。 创始人江佩珍更是从一个普通糖果厂女工成长为一个上市公司掌门人 。 她不仅带领团队造出了中国第一颗果酱夹心糖、花生巧克力、酒心巧克力 , 还和华东师范大学王耀发教授共同推出了后来火遍大江南北的金嗓子喉片 。
“保护嗓子 , 请用金嗓子喉片 , 广西金嗓子!” , 这则洗脑的广告是金嗓子当时的流量密码 。 只是 , 这个广告来得并不光彩 。 之后的营销 , 也是一再踩到“坑”里 。
昔日风光无限的金嗓子为何沦落到退市的地步?除了过度营销 , 产品单一、跟不上时代步伐是其根本原因 。 黑红只能红一时 , 产品扎实才是企业长盛不衰的秘诀 。 上市6年都未能在研发方面交出合格的答卷 , 已是古稀之年的江佩珍还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吗?
01
从打工妹到掌门人 , 本是一个励志故事
这是一个13岁打工妹逆袭的故事 。
1946年 , 江佩珍出生在广西平南的一个贫困家庭 。 迫于生计 , 13岁时江佩珍就辍学进入刚成立的柳州市糖果二厂成为一名学徒 。 没想到 , 这样一段普通的工作经历竟然为她开启了一段别样的精彩人生 。
与其说是工厂 , 实际上就是一个小作坊 。 但是江佩珍依然兢兢业业 , 再加上她心灵手巧 , 包糖的技术又快又好 , 每个月都能超额完成任务 , 很快就从一名普通员工做到生产标兵 , 再到生产组长、车间主任 , 18岁时就当上副厂长 , 33岁时又当选为厂长 。
当上厂长后 , 江佩珍就把企业家敢想敢干、头脑灵活的特质展现地淋漓尽致 。 一上任 , 她就果断采取多项重大改革措施 。 上世纪80年代初 , 江佩珍率先打破供销体系 , 自产自销糖果 , 在川西、湘鄂等地区推销产品;同时 , 为了提高工人的积极性 , 她还打破了“大锅饭”的分配制度 , 将工人的工资、奖金与生产挂钩 , 工厂产量得以直线上升 。 之后 , 她又从德国、意大利引进生产线 , 带领团队生产出了中国第一块果酱夹心糖、第一块花生巧克力、第一块酒心巧克力 , 这些都是当时国内糖果业的最高技术品种 。
在江佩珍的带领下 , 1984年 , 柳州市糖果二厂年产量达16500吨 。 到了1988年 , 工厂产值达到9700多万元 , 10项经济指标排名全国同行业第一 , 工厂从一个当地小企业成为行业领头羊 。 在此期间 , 早早辍学的江佩珍还获得了北京人文大学新闻专业文凭 。 1992年她又拿下高级经济师资格证书 。
同时 , 危机也发生在1992年 。 因为原材料不断上涨、大批冒牌货涌现、媒体也开始宣称“多吃糖不利于健康”等因素 , 柳州市糖果二厂销售量急剧下降 , 一度要走向破产 。
1993年1月7日 , 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朱镕基到柳州考察 。 在企业家座谈会上 , 朱镕基了解到柳州市糖果二厂的困境 , 为江佩珍指明了方向 , “搞高科技产品是一条路 。 ”
于是 , 江佩珍带着厂里7万元的全部积蓄 , 前往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寻找科研专利 。 在二十多位教授中 , 她和生物学家王耀发教授一拍即合 , 互相赏识 。 两人深入交流后 , 王耀发指出虽然糖果厂的润喉糖虽然加有桉油、薄荷等成分 , 但是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喉咙干燥问题 , 这也就是这款产品销量不好的原因 。 出于对江佩珍的信任和看好 , 他把自己正在研制的一个专治慢性咽喉炎的配方无偿赠送给了糖果厂 。
经过几次重新配比 , 金嗓子喉宝问世了 。 但是工厂当时有700多万的资金缺口 , 根本无法动工 。 在跑了28家银行均无果的情况下 , 江佩珍带领大家集资 , 一个月后工厂集资达780万元 , 项目得以继续进行 。
1993年底 , “金嗓子喉宝”试产 , 为了感谢王耀发教授既不要钱也不要股份 , 甚至签订了委托书承诺“后代不会对知识产权有要求” , 江佩珍把王耀发教授的头像印在了包装盒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