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论70年成谜案:肉眼能否在太空看到长城?中国航天给出了标准答案( 二 )


尽管大家已经明白这一点 , 但是随着1987年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长城例如世界遗产名录 , 官方文件中这样描述:
““明长城是绝对的杰作 , 不仅因为它体现的军事战略思想 , 也是完美建筑 。 作为从月球上能看到的唯一人工建造物 , 长城分布于辽阔的大陆上 , 是建筑融入景观的完美范例 。 ”
人们对这一说法再一次深信不疑 。
国际空间站从太空看见长城 , 需要满足哪些条件?也许 , 从月球看不见长城 , 那么从距离地面400公里的空间站能不能看见呢?美国宇航员威廉·博格(William Pogue)曾经在1973-1974年在国际空间站“太空实验室”上也专门研究过这一问题 , 在他的著作《在太空中如何盥洗》一书中提到:“在约300英里的高度 , 肉眼看不到长城 , 但借助望远镜就可以 。 ”
看不见主要有3个原因:一是空间站的舷窗朝向是否面向地面?二是 , 空间站经过长城上空是否是白天 , 日照充足?三是:肉眼能否在此高度从崇山峻岭中找出几乎同色的长城墙体?
美国宇航员杰·埃普特(Jay Apt)曾主动寻找长城 , 实际上这个高度已经能用肉眼看到很多人工建筑物 , 但长城的材质与周围地貌相近 , 很难分辨 , 他指出180英里(289.68192 公里)高度就不可能看见长城 。 华裔宇航员卢杰(Ed Lu)表示:即使从稍微低一点的航空飞机上看长城 , 也比其他人工建筑更加苛刻 , 这需要非常苛刻的光线和方向等条件 。
2000年 , 凤凰卫视采访了第一批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之一奥尔德林 。 他说:在月球上看不到不规则的万里长城 , 在轨道上 , 很难看见不规则的事物 。
同年 , 首位太空游客蒂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说 , 我从中国上空飞过时看到了中国的河流和山脉 , 但没有看到中国的长城 。
尽管大家已经明白了答案 , 但是这一谣言还是在教科书中出现 , 一些专家教授建议修改教科书 。 而美国宇航员尤金·安德鲁·塞尔南(Eugene Andrew Cernan , 1934-2017)于2004年2月访问新加坡时 , 曾十分肯定地说:“在高度160-320千米的近地轨道上 , 用肉眼就能看见长城 。 ”
好像是商量好的一样 , 2004年5月11日 , 欧空局在网站首页以“从太空看中国长城”为题 , 发布了一张“普罗巴”卫星3月25日过境时获取的高分辨率卫星图像 , 文字说明指出 , 该图右上方一条蜿蜒曲折的细线条是延伸7240公里的长城 。 该公告还认为 , 如果天气、光照等条件适合 , 宇航员可以用肉眼看到长城 。
公告发布第二天 , 美国宇航局也转发了这一消息 , 这两家国际权威机构的消息立刻引起广泛关注 , 类似“从太空看到长城并非神话”的报道出现于国内多家媒体 , 还有文章“叫停”政协委员建议小学语文课本应纠错的提案 。 同月 , 前苏联女宇航员捷列什科娃访华期间曾透露她在1963年环地球48圈的过程中看到过长城 。
不过很快 , 复旦大学和加州大学的研究人员就指出:根据立体效应和翻转180度看 , 这不可能是长城 , 图像很明显是一条汇聚水流的山沟 。
8天后 , 欧空局发布纠错公告 , 承认之前图像标注错误 , 他们把注入密云水库的河流误判为长城 。 为了慎重起见 , 2004年5月27日 , 北京市组织相关测绘研究人员 , 再一次对欧空局的图像进行分析 , 经过航空拍照、1:1地形叠加对比 , 提出了新的看法:长城、河流之说都不正确 , 是条山间公路 。
【争论70年成谜案:肉眼能否在太空看到长城?中国航天给出了标准答案】欧空局2次错误 , 一时间成为笑谈 。 我国首位进入太空的宇航员杨利伟在撒贝宁主持的节目中也证实:“看到地球景色非常美丽 , 但我没有看到我们的长城 。 ”
但是有人就提出来:杨利伟在太空飞行的21个小时中 , 就没有白天飞越过长城上空 , 他没看到不代表从太空肉眼看不到长城!
2005年10月12日 , 费俊龙和聂海胜搭乘神舟六号在太空遨游5天 , 同样被问及有没有看到长城 , 以至于每次神舟飞船任务的航天员都会被问及这个问题 。 答案是相同的:没有!杨利伟更是表示:“当神舟五号上升到距离地面30多公里的高度时 , 就已经看不到长城了!”
此后 , “我国遥感事业的先驱之一”戴昌达教授指出:
“在肉眼看长城问题上 , 国外的声音占据了主导 , 国内学术界、民间机构、媒体不少是跟在后面嚷嚷 , 没有认真对此进行科学的论证 。 中国科学家应该有责任对此开展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 , 在国际上发出自己的科学声音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