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知县接过书信一看 , 只见封皮上面写着“昭姐启”三个字 , 抽出信来 , 只见里面写道:因耳目众多 , 存姑所言 , 稍缓一缓为好 , 望姐多留神 。 日后我和存姑必有厚报 , 小小面前切不可泄露半句 。 最后署名却只有一个“于”字 , 再无其他 。
于是 , 赵知县再次提来众人审问 , 得知“存姑”就是吴氏的名字 , “小小”却是妙姑的闺名 , 而“昭姐”是丫鬟梅香进何家之前的名字 , 至于署名“于” , 大家都不知道这是谁 。
这时 , 吴贵走上前来 , 愤愤地说道:“老爷 , 这件案子已经非常明了 。 一定是嫂子吴氏与人私通 , 却被小人女儿妙姑撞见 , 两人怕事情败露 , 这个姓‘于’的奸夫就杀了我的女儿 。 而丫鬟梅香 , 就是两人传递信息的知情者 。 恳请老爷严加审讯 , 让她们招出实情 , 给小人女儿报仇雪恨!”
他的话音刚落 , 何英聘也上前说道:“嫂子吴氏贤惠聪敏 , 虽然嫁给了我的傻哥哥 , 却孝敬公婆 , 照顾丈夫 , 家里上下对她非常敬重 , 绝不可能与人私通 。 至于梅香 , 再有一年 , 她就要出去嫁人 , 我猜测这个姓‘于’的可能是她的相好 , 跟我嫂子无关 。 ”
赵知县听了两人的话 , 觉得各有道理 , 便把梅香提来讯问 , 却发现她根本就不识字 , 也不知道书信里面的内容 , 更不知道是谁把书信藏在了她的被褥下 。 又问她的未婚夫 , 却发现根本就不是姓“于”的 , 而是姓“高” 。
赵知县见状 , 无可奈何 , 只好命人对吴氏和梅香上了拶指 , 将她们夹得死去活来 , 要她们供出书信里面内容的意思 , 可两人都大呼冤枉 , 就是不招 。 赵知县也没办法 , 只好将两人先关进了大牢 , 又派人四处查找线索 , 却始终一无所获 。
一晃一年时间过去了 , 赵知县因为此案迟迟不能结案 , 以致遭人弹劾 , 被罢免了官职 。 朝廷又派了一个姓张的人来接任龙南知县 。
张知县上任后 , 仔细查阅了卷宗 , 认为这个署名为“于”的人非常关键 , 便派出一大批衙役到处去查找跟何家有关的姓于的年轻人 。
不久 , 有一个叫于有成的秀才被衙役带到了公堂 , 他早年曾和何英聘一起读书 , 经常往来出入于何家 。
张知县一听大喜过望 , 当即便下令提审于有成 , 又对他施以重刑 。 于有成受不了酷刑 , 便承认自己喜欢丫鬟梅香 , 而经常来何家串门 , 也是为了能够见到梅香 , 可却矢口否认了曾写书信给她 。
张知县见于有成不肯承认 , 就让何英聘前来当面对质 。 何英聘见了于有成 , 立刻指证说曾数次见过于有成跟丫鬟梅香私会 , 两人窃窃私语 , 又互相赠送礼物 , 本以为他们俩有什么私情 , 谁知竟然是于有成跟嫂子吴氏有染 , 看来正如岳父吴贵所说的那样 , 吴氏不仅与人私通 , 置痴呆哥哥于不顾 , 很可能妻子妙姑撞破了两人的私情 , 最终被他们杀人灭口了 。
于有成听了何英聘的指证 , 大声喊冤 , 反而招供道:“这封书信的确是我放在梅香的被褥下 , 但我是受何英聘的指使 。 而他的妻子也并不是我杀的 。 ”说罢 , 还将何英聘痛骂了一番 。
张知县见状 , 勃然大怒 , 当即命人先将于有成笞臀一千下 , 鞭背一百次 , 打得他鬼哭狼嚎 。 于有成再也受不了了 , 只好招认自己与吴氏有奸 , 先让梅香暗中联络 , 最后又看上了梅香的美貌 , 却被新嫁来的妙姑撞见 , 害怕她前去告发 , 便趁着何英聘不在家里 , 将她杀死在床上 。
张知县见已经取得了于有成的供词 , 便又去严刑逼问吴氏 , 吴氏无奈 , 也只好承认了自己的罪行 。 于是 , 张知县便将于有成和吴氏判了死刑 , 上报有司衙门核准 , 准备将他们斩首示众 , 又将梅香官卖给他人 。
这时 , 张知县的母亲刚好去世 , 他不得不离职回家守孝三年 , 上司衙门便派了一位夏姓的年轻进士前来署理龙南知县 。
夏知县上任后 , 对这桩两任知县接连审了两年的奇案非常好奇 , 便取来案卷仔细查看 , 又将于有成提来询问 , 发现他竟然是个文质彬彬 , 弱不禁风的书生 , 不由得对他能以这么残忍的方式杀人产生了怀疑 。
于是 , 夏知县心里一动 , 让人取来了那封书信 , 又命于有成将信里的内容抄写了一遍 , 却发现两种笔迹完全不同 。 为了保险起见 , 夏知县又命人提来何英聘 , 让他也将书信临摹一遍 。 谁知何英聘脸色大变 , 说道:“老爷 , 这封书信是于有成所写 , 为什么还要验证我的笔迹呢?难道老爷怀疑我杀了自己的妻子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