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奇案:男子两任新娘离奇被害,凶手隐藏极深,三任知县终破案( 三 )


夏知县听了他的话 , 也不生气 , 反而笑了笑道:“于有成曾经说过这封书信是你交给他的 , 如今你临摹验证一下 , 不是正好可以洗脱你的嫌疑吗?”说罢 , 再三命他照样抄写一遍 。
何英聘无奈 , 只好硬着头皮写了一遍 。 夏知县将两份书信逐一比较 , 发现他虽然在书写时极力掩饰字体 , 却还是在笔锋上露出了马脚 。
夏知县见此情形 , 顿时大怒 , 命人将何英聘一顿好打 , 要他如实招供 。 何英聘受刑不过 , 只好承认了书信是自己写的 。
原来 , 何英聘根本不喜欢妙姑 , 只是碍于父母之命 , 媒妁之言 , 不得已才将她娶进了门 。 那一天 , 他偶然撞见了于有成跟梅香在调笑 , 便说要把他抓去见官 。
于有成吓得魂飞魄散 , 苦苦哀求 。 何英聘见了灵光一闪 , 突然生了一计 , 便伪造了一封书信 , 要挟于有成把这封书信塞到梅香的被褥下 , 说要凭借这封模棱两可 , 子虚乌有的书信 , 将妻子牵扯进来 , 以此指证妻子不洁 , 日后再将她休掉 。
于有成见信中的内容说得不清不楚 , 本不愿意去做 , 却又碍于有把柄抓在何英聘的手中 , 又不得不去 , 谁知第二天 , 妙姑竟然死于非命 。
夏知县听了何英聘的供述 , 又让于有成当面对质 , 发现这些确是实情 , 然而两人对杀害妙姑一事却都不肯承认 。 夏知县见状 , 只好将两人先关押了起来 。
第二天一早 , 夏知县又接到了一桩人命控案 , 有人状告亲家廖家毒死了自己的女儿 , 又将女儿尸体送上花轿 , 还嫁到了新郎家里 。
夏知县一听有这种怪事 , 大为惊奇 , 急忙令人将新郎新娘父母都拘到公堂 , 可却唯独新郎没有到案 , 仔细询问之下 , 得知新郎竟然就是昨天被自己关进了大牢的何英聘 。
原来 , 妻子妙姑死后 , 何英聘的父母又到处帮他寻亲 , 最终选定了县里的一位廖姓女子 。 两天前 , 何英聘前往廖家迎娶 , 亲眼看到新娘进了花轿 , 可到了何家后 , 掀开轿帘一看 , 发现新娘竟然已经僵死在里面 。
众人大惊 , 一时吵闹了起来 , 廖家指责何家 , 何家又怪罪廖家 , 正准备前去报官时 , 何英聘却因两年前妙姑一案被衙役带走了 , 其父母一时慌了神 , 直到第二天才想起前来县衙控告 。
夏知县听闻何英聘的新娘尚未安葬 , 便立即带了一帮衙役和仵作前去验尸 , 确定她是中毒而死 。 夏知县见状 , 沉吟半晌 , 将廖家上下众人都传来问道:“新娘在上轿之前 , 吃过什么东西没有?”
众人都说不知道 , 只有一个老妈子上前说道:“我看见小姐的结义姐姐贺氏带来了甜枣糕 , 让她吃了一点 。 ”
这时 , 新娘的父母也插话道:“贺氏当天专程带了甜枣糕前来祝贺 , 又在女儿的闺房里窃窃私语了半天 , 因她们是闺蜜 , 我们也不好去听她们说了什么 , 很可能还吃了些枣糕 。 ”
夏知县听罢 , 丝毫没有迟疑 , 急忙命衙役将贺氏拘来公堂 , 开门见山地问她道:“你这恶妇 , 为什么要存心毒死自己的闺蜜呢?”
贺氏闻言一时有些慌乱 , 随后便镇定下来说道:“我并没有杀死新娘 , 新娘是被她娘家人杀死的 。 ”
夏知县不信 , 命人对她用刑 , 又派人去她家中搜出了相同的毒药 。 贺氏见事情败露 , 又受不了酷刑 , 便供认道:“我与新娘是结义姐妹 , 曾经发誓一辈子都不嫁人 , 谁知她却背盟弃誓 。 我一时嫉妒 , 便在她出嫁之日 , 将毒药放在甜枣糕里 , 趁机将她毒死了 。 ”
夏知县听了她的话 , 有些半信半疑 , 正想将她定罪 , 却突然想到何英聘的两位新娘都死于非命 , 猜测其中可能有些内情 , 便将何英聘和贺氏又单独提来讯问 , 终于得知了整个案件的前因后果 。
原来 , 何英聘跟贺氏早在数年前就已相识 , 两人山盟海誓 , 私定终身 , 可何英聘父母却因为何家和吴家早有婚约 , 要他迎娶妙姑 。
贺氏听到这个消息后 , 火冒三丈 , 当即要带了毒药去毒死妙姑 , 却被何英聘当场劝住了 。 随后 , 何英聘便设下计谋 , 嫁祸给于有成 , 又趁着跟岳父吴贵去取嫁妆之机 , 住在了吴家 , 半夜却又偷偷地潜回家里 , 杀死了妻子妙姑 。
妙姑死后 , 何英聘又欲擒故纵 , 慢慢将前两任知县的视线引到了于有成和嫂子吴氏身上 , 自己则逃脱了罪行 。 谁知 , 过了两年 , 父母依然不同意他和贺氏成亲 , 又给他聘娶了贺氏的结义妹妹廖氏 。 贺氏闻讯大怒 , 便亲自下手 , 毒杀了自己的义妹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