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图片
- 起源
这个概念最早出自于尼尔·斯蒂芬森 1992 年出版的科幻小说《雪崩》(Snow Crash) , 该小说描绘了类似真实世界的虚拟世界--元界(Metaverse) ,, 而所有真实生活中的人们都拥有一种网络分身 Avatar 。
维基百科对元宇宙的描述是:通过虚拟增强的物理现实 , 呈现收敛性和物理持久性特征的 , 以未来互联网 , 具有链接感知和共享特征的 3D 虚拟空间 。
【元宇宙到底是什么?我们应该怎么看?】引用已有的小说、电影:雪崩、神经漫游者、黑客帝国、头号玩家等 , 以便更好的了解什么是元宇宙 。
所以元宇宙是一个集体的虚拟共享空间 , 包括所有虚拟世界和互联网的总和 , 包括但不限于现实世界的衍生物或副本 , 但并不等同于增强现实技术 。
- 技术支撑
- 区块链技术
- 物联网技术
- 网络及运算技术
- 人工智能技术
- 电子游戏技术
- 交互技术
- 构建要素
- 涉及行业浅析
- 游戏和社交可能是元宇宙早期落地的用户端产品形态 , 但中长期看 , 预计最具备投资价值的领域仍在头部公司具有较强技术和市场优势的关键领域 , 如GPU领域中的英伟达、图形引擎公司Epic和Unity等 。
- VR/AR有望竞争元宇宙核心终端设备 , 推荐关注Facebook、苹果、小米等手机和科技硬件公司的硬件基础和软件工具创新 。
- 元宇宙基础设施如云计算、IDC、5G、低轨卫星等领域优势公司亦长期受益于数字化进程 , 值得持续关注 。
- 在应用层 , 我们最先看到的突破可能来自于腾讯、字节跳动(抖音)、Facebook、百度等科网巨头在游戏、社交、广告等领域的探索 。
- 争议
地利:技术发展和用户增长成为元宇宙的基础;
人和:个体的数字社交、创造需求和资本的投资需求同步高涨;
蓄势已久的元宇宙概念终于爆发 。
《三体》里有一个论断:人类的面前有两条路 , 一条向外 , 通往星辰大海 , 一条向内 , 通往虚拟现实 。
刘慈欣认为人类的未来在于前一条路 , 而后一条路将会带来内卷和毁灭 。
元宇宙的出现 , 还有重要的时点值得注意——去中心为特征的区块链、数字货币等技术兴起 , 全球化停滞甚至倒退 , 人类在寻找新的联系和沟通机制 , 在寻找新的资源分配方式 , 在自组织、重新建立一套游戏规则 。
真实世界的内卷是造成如上概念涌现 , 并被很多人埋单的重要客观原因 。
从投资人、融资者角度看 , 在用户增长瓶颈和智能化浪潮的大背景下 , “元宇宙”的故事很好地满足了想象力的期待 。
在新旧秩序之间 , 依然离不开秩序担纲者在创新、伦理和监管之间把握平衡 , 依然需要技术平台在讲故事和做实事之间把握个度 。
毕竟 , 大潮总会退去 , 退去之后 , 就会知道谁在裸泳 。
技术永远是驱动人类社会走向更美好的原动力 。
推荐阅读
- 地球的岩石,和月球的岩石有相同之处吗?
- ?了解更多关于俘获离子量子计算的详细信息
- 远隔38万公里,为何宇航员登上月球后,却偏偏不敢回头看地球?
- 私人公司也能训练宇航员,美国首个私人宇航员任务将于3月底发射
- 太空温度达零下270摄氏度,为什么太阳光到达地球后反而变热了?
- 在国际空间站中,人类可能受到的伤害
- 中国天眼收到外太空“警告”? 霍金生前或说对一件事!
- 1978年NASA发现金星生命,为何没公布,到底隐瞒了什么?
- 美俄真的做过太空受孕实验吗?失重状态下,对繁衍的影响多大?
- SpaceX火箭准备以每小时5000英里的速度撞击月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