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期货交易的秘密!( 三 )


为什么很多产业客户做期货往往亏得很惨呢?一方面是认知的问题 , 另一方面是性格的问题 。 认知的问题先不讲 , 只讲性格的问题 。 大多数在自己行业内摸爬滚打很多年的人 , 都是小有成就 , 有一定财富 , 他们之所以能够在行业内脱颖而出 , 往往是靠着他们不怕输 , 不服输 , 永不放弃 , 坚持到底的意志品质 。
这些品质在做实体生意的时候是非常好的品质 , 但是在期货市场这就是最大的死穴 , 你越是不服输 , 越是不放弃 , 越是坚持到底 , 你往往亏得越惨 , 因为你方向错了 。 期货本身是一个主动认错的游戏 , 考验的就是你的及时纠错的能力以及盈利状态下的长持能力 。 很多产业人士没有及时纠错的能力 , 基差交易本身获利使他们也不具备盈利状态下的长持能力 , 因为他们靠赚小基差+周转率 。
因此 , 农产品期货的故事往往都是这样开始上演的:

  1. 故事的开始:供需偏弱 , 库存历史高位 , 价格历史低位 , 市场一片悲观 , 产业都在套保 。
  2. 故事的意外:突发天灾 , 产区减产 , 盘面异动 , 不断拉高 , 涨上去时候跌不下来 。
  3. 故事的反转:减产引发共识 , 价格继续上涨 , 甚至减产预期更严重 。
  4. 故事的演员:套保的产业、自以为懂基本面的散户、投机性需求的期现商、敏锐的资本 。
起初 , 市场一致性看空 , 并没有错 , 只是突发一个意外 , 剧情反转 , 市场开始了另一个故事 , 沉迷在过去的人是亏损着 , 不相信这个故事的人也是亏损者 。 为什么会沉迷于过去 , 因为他们看到现货没起来 , 需求并不好 , 但是这个时候 , 它不是市场的核心矛盾 。 任何时候 , 市场的核心逻辑只有一个 。 往往在炒作减产预期阶段 , 盘面上涨的幅度是很高的 , 毕竟资本对减产的幅度调研的还是非常准确的 。
2炒开秤抢收到了农产品的收获季节 , 同样容易出现大行情 , 这个时候主要是炒作开秤价和抢收 , 也有定价权的问题 , 当农产品发生减产之后 , 定价权在农民手里 , 然后贸易商开始不断抢收 , 随着收购进度的增加 , 定价权也在不断发生转移 。
在炒作开秤抢收阶段 , 我们需要分析期现各方面的参与者都有谁 , 然后再去分析各方有可能打算怎么干 , 这个时候有几个参与主体:农民、企业、贸易商、期现商、地方政府、交易所 。
农民的诉求是什么 , 肯定是提价 , 因为农产品收获的时候在自己手里 , 减产那么多的话 , 如果不提价 , 就会导致今年收益很差 , 所以农民一定利用定价权在自己手中的时候提高价格来保障自己的利益 , 可能他们事先和企业或者贸易商签订了采购合约 , 收了定金 , 但是农民可能同时收好几个贸易商的定价 , 但是只有一份货 , 你们谁给的价格高 , 我卖给谁 , 其他的我都毁约不卖 , 谁让你们每年压价欺负老实人 , 当老实人被欺负久了 , 革命性比那些企业厉害多了 。
企业的诉求是什么 , 利用其渠道优势 , 压榨农民 , 抛现货压低市场价格 , 渲染需求不好 , 企图从农民手中低价收购农产品 , 当货权转移之后 , 再开始提价 , 在丰收的年景 , 这样做还可以忍一忍 , 在减产的年份还这么做的企业 , 结果只有一个:自作孽不可活 。 要么你收不到目标数量的农产品 , 后面没办法抢着加价去收 , 要么你不收 , 来年企业没活干 。
贸易商的诉求是什么 , 贸易商是看产销区情况 , 看大企业的收购价格已经收购的量 , 再结合产销区价格价差以及运费情况 , 看看有没有获利空间 。 往往贸易商不敢主动出击 , 都是先等大企业收购之后 , 他们才开始抢收 , 当然 , 如果产销区倒挂 , 他们可能也不敢抢收 , 只要产销区价格不倒挂 , 大企业开始动手了 , 他们就容易抢收提价 。
期现商的诉求是什么 , 他们也可以去收购 , 争夺一部分货权 , 争夺货权之后 , 他们在盘面往往会多空双开 , 涨高了 , 他们就去平多单 , 留下空单 , 跌多了 , 他们就去平空单 , 留下多单 , 货权在手的好处就是 , 我留下多单的时候 , 可以控货逼仓;留下空单的时候 , 我可以持货交割;中间来回高抛低吸的过程中 , 可能价格没变 , 但是期现商已经赚了好多价差 。
地方政府的诉求是什么 , 地方政府面临两难 , 一个是农民的利益 , 一个是当地国企的利益 , 维护农民的利益 , 国企高价收购 , 则国企吃亏;维护国企的利益 , 压低价格收购 , 则农民吃亏 。 最后如果双方闹得比较厉害 , 闹到上面去了 , 最终结果可能是政府增加补贴 , 补贴谁 , 谁肯定吃亏 , 例如 , 补贴农民 , 那么肯定是压低收购价收购;补贴国企 , 那么肯定是抬高收购价收购 。 这个得看地方政府的态度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