竟成性交易暗号,继“上课”后,“品茶”这个词也被毁了



竟成性交易暗号,继“上课”后,“品茶”这个词也被毁了

文章图片

竟成性交易暗号,继“上课”后,“品茶”这个词也被毁了

文章图片

竟成性交易暗号,继“上课”后,“品茶”这个词也被毁了



最近有个朋友发信息给我 , 邀我周末去“品茶” 。

我知道我再也回不到纯洁的世界观了 , 因为我看过一篇报道 , 所谓的“品茶”目前已成为了一些不法分子进行皮肉交易的暗号 , 而失足女则从“开课老师”又多了一个“茶艺师”的称号 。
“品茶”及相关词汇算是彻底被毁了 ,但是它们与“上课”及相关词汇的沦陷过程很不一样 。
“品茶”及相关词汇的沦陷逻辑具有渊源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 , 这其中有大俗 , 也有被世人品咂出来的雅 。
可是无论多么高雅的暗号都无法掩盖这种行为违法的本质 , 那事儿不过是一场交易 , 不仅不高雅 , 甚至毁灭了男女交往应有的发乎情止乎礼义的东方特有浪漫 。
“品茶”是如何一步步沦为性交易暗号的呢?
在《金瓶梅》和《水浒传》里 , 都有王婆和西门庆的一段对话 。
西门庆意欲勾搭潘金莲 , 无门 , 急得抓耳挠腮 。
开茶店的王婆便告诉他说:“我家卖茶叫做鬼打更 。 三年前六月初三日下大雪 , 那一日卖了个泡茶 , 直到如今不发市 , 只靠些杂趁养口 。 ”
“鬼打更”的意思就是虚有形式 , 谈不上是挂羊头卖狗肉 , 因为王婆也确实在卖茶 , 只是赚钱太少 , 所以她要“靠些杂趁养口” 。
王婆这些不务正业的“杂趁”内容颇多 , 既包括说媒、卖衣服、针灸看病等正经生意 , 也包括上不得台面的做“牵头”、“马泊六” 。
做“牵头”和“马泊六”不能完全等同于今天所说的“拉皮条” , 它的核心价值当然是做中介 , 可这种中介也为并非买卖关系的男女牵线 , 相当于现在的一些交友APP 。
王婆的茶馆实在太适合做这种中介生意了 。
王婆的茶馆首先理所当然地以男性为主要客户 。
看过话剧《茶馆》的人应该知道 , 茶馆这种地方简直就是成年男性的迪斯尼欢乐谷 , 它本身就是信息交流活跃之处 。
当男人们聚到一块 , 一般绕不开两大话题 , 因此话剧《茶馆》里的老板才贴出了“莫谈国事”的告示 , 可是他没必要也绝不可能禁止大家品谈女人和性 , 不然一群男人聚到茶馆里还能干点什么呢?待在家里喝茶不香吗?
有些欲望不用聊都会有 , 更不用说让男人们凑到一块了 。
这个时候 , 也只有经营着茶馆的王婆可以满足这些男性茶客的需求了 。
王婆的女性身份使得她便于出入并接触到深宅大院中的女性 , 她便因此掌握了大量的实名“女会员” 。
如同某类社交软件 , 只要有女性用户 , 或者看起来的女性用户很活跃 , 就绝不会缺少像西门庆这种愿意花钱购买女会员信息的男人 , 如果舍得花大钱 , 便可以享受针对指定潘姓女会员的“十分光”VIP定制服务 , 你可以说王婆就是个不用充电的人肉交友APP 。
这个时候 , 倘若有人对西门庆说:“大官人 , 走 , 咱去王婆那喝茶去!”
两双淫荡的眼相互一瞥 , 两张淫荡的嘴咧开一笑 , 大家便都懂了!
尽管此处的“喝茶”已有性暗示之意 , 可这很可能只是个巧合 。
在《金瓶梅》里 , 像王婆这种做“牵头”和“马泊六”的女性很多 , 比如薛嫂、文嫂 , 可她们却并没有选择用开茶馆来做掩护 。
王婆选择卖茶做掩护很可能只是个巧合 , 也许她并不知道“品茶”二字本身就已含带性暗示 , 正如同《茶花女》的女主人公“茶花女”身份是名妓女 , 这只是个巧合 。
其实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 , 以“茶”代“女”甚至性暗示的逻辑却并非巧合 。
在日本的战国时期 , 出了一个传奇凌厉的女子——浅井茶茶 , 她是丰成秀吉的小老婆 。
直到现在 , 依然有女性会取“茶茶”这个可爱的名字 , 因为“茶茶”就是一种少女的昵称 。
如元代李直夫 《虎头牌》第四折:“叔叔婶子 , 我茶茶在门外 , 你开门来 。 ”
又如明代朱有燉 《元宫词》之二六:“进得女真千户妹 , 十三娇小唤茶茶 。 ”
有了这层意思 , 一切都好理解了 , 所谓“品茶”就是“品女人” 。
把女人比作茶并不难理解 , 正如同当今把花样美男称作“小鲜肉”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