竟成性交易暗号,继“上课”后,“品茶”这个词也被毁了( 二 )


这种文化现象源远流长 , 你可以直接理解为对人类局部或整体的“物化” 。
可一提到对女性的“物化” , 就难免又有人会感到不尊重女性 , 尤其以我国南朝齐梁“宫体诗”为典型 。
齐梁宫体诗的内容主要是描绘女性的体貌、神情、服饰、用具、歌容舞态、生活细节以及男女艳情等 。
在中国文学史上 , 像齐梁宫体诗那么有意识地倾心倾力表现女性容颜体态之美的 , 绝无仅有 。
女性华丽的衣著、入时的装扮 , 乃至于方额、翠眉、明眸、皓齿、粉面、朱唇、玉颈、纤手、 雪肌、柳腰、莲足 , 甚至于衣香、泪光、香汗、幽叹 , 都是宫体诗不厌其烦津津乐道的 。
欣赏女性不是一件大好事吗?
可这种诗却长期遭受批判 , 比如闻一多先生说它反映的是一种“肉欲的情趣” , 其作者“人人眼里是淫荡”、“人人心中怀着鬼胎” 。
齐梁宫体诗的硬伤就是把女性物化 , 这是一种把玩器物的心理 , 没有对女性的灵魂关照和关心 。
如梁元帝之《碧玉诗》:“碧玉小家女 , 来嫁汝南王 , 莲花乱脸色 , 荷叶杂衣香 。 因持荐君子 , 愿袭芙蓉裳 。 ”
我倒觉得这首诗清新明快 , 虽然不是上乘之作 , 倒也算得上好诗 , 可厌弃之人却认为 , “梁元帝在诗中流露出浓厚的贵族阶级视女性为玩物的得意心理 , 认为民女个个都巴不得攀上他们的高枝 。 ”
王昌龄的《采莲曲》其二改编自这首诗 , 其地位评价却完全不同 , 其诗曰:“荷叶罗裙一色裁 , 芙蓉向脸两边开 。 乱入池中看不见 , 闻歌始觉有人来 。 ”
这首诗被称赞表现了采莲女子的美丽活泼 , 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 。
于是有学者不服气了 , 把女性物化的文学创作自古就有 , 干嘛要因身份而怀疑作者的动机不纯呢?难道王思聪就不能真正欣赏尊重女性了?
《诗经·卫风·硕人》有云:“ 手如柔芙 , 肤如凝脂 , 领如蜡挤 , 齿如瓢犀 , 臻首娥眉 。 巧笑倩兮 ,美目盼兮 。 ”
妥妥的物化 , 可它是经典中的经典 。
如果说贵族就只会玩弄女人 , 那曹植的《洛神赋》又该怎样理解呢?
“其形也 , 翩若惊鸿 , 婉若游龙 。 荣曜秋菊 , 华茂春松 。 髣髴兮若轻云之蔽月 , 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
全篇的经典恰恰就是将女性集中物化的部分 , 这又该如何理解呢?
难道大家都是搞人体摄影的 , 几乎同样的拍摄尺度 , 你的作品就是可以登上大雅之堂的艺术 , 而我的却只能是随达盖尔的旗帜飘荡的色情?
不管怎样 , 将女性整体或局部的物化是个早已达到现象级的文化存在 , 文人把生活中重要的“茶”比作年轻的女性是和“小家碧玉”类似的语言运用 。
直到今天 , “蛇精脸”、“蜜桃臀”等依然是这种语言文化的延续 , 这是不是对女性的不尊重呢?
如同把男人称作“小鲜肉”或“老腊肉” , 原本把女人比作“茶”也没什么 , 把欣赏女人比作“品茶”也无太多不可 。
倒是有些人的行为侮辱了词汇 , 比如业已成为性交易暗号的“品茶” , 这样的物化才是闻一多先生所批判的“肉欲的情趣”、“人人眼里是淫荡”、“人人心中怀着鬼胎”
为什么要写这篇?
俗话说 , 文以载道 , 借用相关报道中的一句话 , 希冀各位所谓的“茶客”“一定要洁身自好 , 坚决抵制花花世界的诱惑 , 想想自己的家人 , 想想自己的未来前途 , 以茶‘秽’友 , 要不得!”
至于自甘或被迫沦落为“茶”或“茶艺师”的女性 , 咱也不敢多评价 , 借用文化评论家与女性主义学者Camille Paglia的一句话:“妓女并非如女权主义者所称是男人的受害者 , 而是他们的征服者 , 是控制着天性与文明间性爱通道的逃犯 。 ”
【竟成性交易暗号,继“上课”后,“品茶”这个词也被毁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