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对于东北人来说 , 海南已经成为了他们的第二个家 , 东北流动人口以海南的居留意愿值较高 , 达到 83.45% 。
如果说去上海是为了生活 , 留在海南就是生活本身 。
为了生活的目的是单一的 , 而生活就是方方面面的 , 就好比一堆人一天只和你为了一件事“打照面”和几个人天天和你“同吃同睡” , 明显后者的影响更为潜移默化且影响深远 。
东北人对海南的影响可谓无孔不入 , 民以食为天 , 老铁来到海南的第一件事 , 当然是要吃饭 。
当你问到服务员有什么“本地特色菜”可以推荐 , 很可能这时他推荐的可就不是文昌鸡了 。
服务员可能会用纯正的东北话回应你:老弟 , 咱这儿能吃到最正宗的东北菜 , 猪肉炖粉条、锅包肉、鲜虾馅儿饺子 , 晚上还有烧烤 。
现实总是如此魔幻而又理所当然 , 就拿海口举例 , 东北菜不仅有 , 而且实现了对海南行政机关的“半包围” , 金手勺、金掌勺、金碗勺、金厨勺……更是做到了“随意出没”的境地 。
朝鲜冷面在东北遍地开花后便走出了东北这片黑土地 , 逐渐演变成“哈尔滨特色烤冷面” , 征服了海南人民的胃 。
东北美食改变海南餐饮格局 , 但是免不了入乡随俗 。
在海南任何一家东北菜馆里 , 乱炖都是榜上有名的“本店特色菜” , 而这道特色菜也会针对海南的自然环境做“些许”改良 。
作为海岛 , 海南耕地面积有限 , 90年代那会岛上的主要农作物 , 主要都是椰子芒果之类的水果 , 蔬菜种类少得可怜 , 在北方1毛/斤的白菜 , 在海南却能卖出天价 , 即便是物流发达的今天 , 白菜价都曾高达6元斤 。
于是白菜炖粉条便在成本端消失在海南的东北菜馆 , 在海南境内便几乎全军覆没 , 根本没机会端上台面 。
于是机智的东北老板只好就地取材 , 用一些价格比较便宜的炖菜、来取代传统东北炖菜里的食材 , 比如青椒、木耳这种可以晒干后再慢慢运输 , 降低途中烂菜、时效成本的便宜菜品 。
一时间竟不知道是东北菜攻占了海南的胃 , 还是海南菜攻占了东北人的胃 , 可能这在某种程度上也算是一种相互成就 , 相互影响 。
东北人带来的不只是食物 。
80 年代末第一批到海南闯荡的东北人 , 也已近乎垄断了部分海南服务行业 , 海南的交通、住宿、餐饮、旅游 , 有商机的地方 , 就有东北人 。
东北人向来善于开枝散叶 , 他们在海南混的风生水起的消失不会止步于家族里的谣传 , 中国互联网上流传着一种说法:中国的三大传染病是感冒、哈欠 , 东北话 。
东北话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 让老铁们无论在哪个需要待人接物的行业都吃的开 , 天然继承了老东北人在服务行业的优势 , 不管是南方人还是北方人 , 讲东北话都没那么困难 。
如果你也想在寒冷冬季南下避寒 , 下了飞机回酒店 , 携程司机是东北人;入住酒店的时候 , 热情的拎包客们是东北人;出去一日游 , 开车来接的还是东北人 。 不客气的说 , 但凡有商机的地方 , 东北人都无孔不入 。
甚至你还能从热情健谈的东北司机师傅口中得知 , 三亚的房产30%是东北人的 , 你所落脚的酒店 , 半数也都是东北人掏腰包开的 。
但伴随着海南省服务业的逐渐饱和 , 来海南的东北人群也发生着变化 。
东北老年人逐渐成为了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 根据1%的抽样调查 , 接近8成的三亚东北人现已超过60岁 。
2020年的冬季 , 仅仅在三亚 , 就迎来20万左右来自东三省的老人 。
海南之所以能迎来这么多东北老人的背后 , 是东北满足不了老人的养老需求 , 漫长的冬季和零下的温度困扰着千千万万的东北老人 。
在2019年东北的65周岁以上的老龄人口就达到了近1600万 , 但这也真是海南逐步饱和的服务业市场的突破口 。
每年迁移到海南过冬的东北人已经逐渐接近200万 , 快接近内蒙古自治区280万老年人口的规模了 。
当然面对“迁徙过冬”大军 , 最先吃螃蟹还是在海南早已扎根的东北小老板们 。
在海南的陵水新村镇 , 不少自建房里就提供过冬房屋出租服务 , 而在约 3000 人的三亚海坡村 , 每年冬季有近四万外地人入住 , 为当地人提供了充足的房租来源 。
这种自建房的出租价格也十分公道 , 一个月几百到几千不等 , 服务不同消费水平的过冬人群 , 并且打出了接收东北老乡的旗号 , 将提供东北饭菜作为卖点 。
“诶呀?恁们也到啦?啥前儿来的?”是两个在黑土地上陌生东北人在海南重逢的暗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