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教、救、治、帮”让艾滋病到我为止!



“管、教、救、治、帮”让艾滋病到我为止!

文章图片

“管、教、救、治、帮”让艾滋病到我为止!


多年来 , 四川司法行政戒毒系统以“不抛弃、不放弃”的担当精神 , 在以安全管理为前提、以人文关爱为载体、以医疗救治为支撑、以权益维护为基础、以教育矫治为核心、以转介帮扶为延伸的艾滋病戒毒人员分类管理和关怀救助经验上 , 不断积极探索和深化拓展 , 总结推广行之有效的预防艾滋病教育经验 , 不断服务社会大局 , 为构建法治中国、平安中国、健康中国不懈努力 。
【“管、教、救、治、帮”让艾滋病到我为止!】
通过十五年的真情守护和实践研究 , 四川司法行政戒毒系统不断深化与高校智库的合作 , 通过“九项特色教育”项目提质增效 , 推动“分类管理模式”的改革 , 提高人权保障水平 , 艾滋病防治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 , 形成了艾滋病戒毒人员分类管理经验12条 。 推出了《艾滋病人管理的人文关怀与法律保障》 , 提炼形成了《HIV感染戒毒人员双重歧视下的心理分析及对策》 , 研制了《涉罪未成年人心理测试量表》(全国测试版)等一系列成果 。 与北京师范大学雷小政专家团队共同调研了全国14所大专院校禁毒防艾教育现状 , 通过问卷听取了3379名戒毒人员对于学生群体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的建议 , 形成了《新时代大专院校艾滋病防治专题教育》(教材研发专家拟制稿) , 创新了禁毒防艾宣传教育的理念与方式 , 提高了青少年学生知艾防艾和“自身健康第一责任人”意识 , 有力地推进了这一事关每个家庭的安心工程 。
一是“管”的方式不断优化 。 2007年开始探索对艾滋病戒毒人员进行分类管理 , 率先实行艾滋病戒毒人员分类管理 , 坚决阻止艾滋病在所内的交叉传播 , 有效减轻了社会面的艾滋病防治压力 。 在四川省资阳强制隔离戒毒所和四川省女子强制隔离戒毒所分别建立了男性艾滋病戒毒人员分类管理大队、女性艾滋病戒毒人员分类管理大队 , 创新探索分类管理 , 出台了《HIV感染人员分类管理办法》等一系列管理制度 。 将专业化“人防”、精准化“物防”、现代化“技防”贯穿安全管理工作始终 , 实现场所内外、艾滋病戒毒人员与一线工作人员的可近、可防、可控的“双向安全” 。
“刚开始来到所里的时候以为自己会因为失去自由、被嫌弃而痛不欲生 。 后来到专管大队后才意外地发现这里没有歧视、没有抛弃、没有放弃 , 是一个温暖和谐的大家庭 。 在这里让我躲开了外面异样的目光 , 重新找到了生活的希望 。 ”艾滋病戒毒人员张某说 。
二是“教”的内涵不断延伸 。 以“家园化”为理念 , 进行人文关爱 。 在依法管理的基础上 , 打造宜居的生活环境、规律的戒治秩序 , 多管齐下实施针对性的情感关怀 。 从传统的“大水漫灌”走向“精准滴灌” , 坚持用生命教育、责任教育、感恩教育、亲情教育等九项特色教育为核心 , 提供更高层次的、更宽范围的关心与爱护措施 , 不断完善情感支持系统 。 开展以“艾滋病感染到我为止”为目标的教育矫治 , 帮助艾滋病戒毒人员完善认知结构 , 强化规则意识 , 自觉阻断艾滋病病毒传播 。
据四川省戒毒管理局医疗康复处负责人介绍:“艾滋病戒毒人员分类管理实现以‘去污名化’为方向的权益保障 。 除保障基本权利外 , 重点维护艾滋病戒毒人员的知情权、人格尊严权、生育权不受侵害 , 重视平权教育与保障 。 ”
三是“救”的效果不断深化 。 加强与社会医疗机构合作 , 在内部整合、协作共建、政策技术上谋取突破 , 借势发展、借智作为、借力推进 , 构建“一院五区”的病残收治格局和“三级四类”医联体模式 , 全力推动戒毒医疗工作提质增效 。 积极开展针对性诊疗与全程性抗病毒治疗 。 以“生命质量论”为引导 , 实行医疗救治;以急性生理脱毒治疗为基础 , 以常规诊疗、艾滋病抗病毒治疗为支撑 , 提供优质、科学、专业的医疗服务 , 拓宽其生命宽度;定期进行CD4T淋巴细胞检测、艾滋病病毒载量检测 , 准确掌握艾滋病戒毒人员身体状况 , 加强疾病排查 , 实行优先救治模式 , 强化职业暴露应急处置措施 , 实现“零感染”目标 。
四川省女子强制隔离戒毒所张医生说 , “我们现在分类管理的HIV戒毒人员95%以上坚持服用抗病毒治疗药物 , 同时 , 加强依从性教育和转介工作 , 引导戒毒人员出所后继续服药治疗 , 回访中发现艾滋病戒毒人员的生存质量明显提高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