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经的中医辨证论治与治疗方法

【概述】
妇女正值经期或行经前后 , 出现周期性下腹疼痛 , 或痛引腰骶 , 甚则痛剧昏厥者 , 称为痛经 , 亦称经行腹痛 。西医将痛经分为原发性与继发性两种 。原发性痛经以月经初潮1~2年开始发病的青年妇女为多见 。1980年.全国妇女月经生理常数协作组调查71746人中 , 严重痛经占13.55% , 中度痛经占38.81%.
【辨证治疗】
1.气滞血瘀
临床表现:每于经前一二日或经期小腹胀痛 , 拒按 , 经量少或经行不畅 , 经色紫暗有块 , 血块排出后痛减 , 经净疼痛消失 。常伴胸胁 , 乳房胀痛 , 烦躁易怒 , 舌质紫暗或有瘀点 , 脉弦或弦滑 。
立法:理气化瘀止痛 。
主方:膈下逐瘀汤(《医林改错》)加减 。
加减:若兼口苦 , 苔黄 , 月经持续时间延长 , 经色紫暗 , 质稠粘 , 为肝郁化热象 , 当佐以清泄肝热 , 上方加栀子、夏枯草、益母草等;若肝郁伐牌 , 证见胸闷 , 食少者 , 加炒白术、陈皮、茯苓;若痛甚而见恶心呕吐者 , 为肝气挟冲气犯胃 , 上方加吴萸、黄连、生姜 , 以和胃降逆:若兼前后二阴坠胀者 , 加川樣子、柴胡 。
【痛经的中医辨证论治与治疗方法】
2.寒凝胞中
(1)阳虚内寒
临床表现:经期或经后小腹冷痛 , 喜按 , 得热则舒 , 经量少 , 经色黯淡 。腰腿瘦软+小便清长:舌苦白润 , 脉沉 。
立法:温经暖宫止痛 。
主方:温经汤(《金匮要略》) , 加附子、艾叶、小茴香 。
加减:若手足不温 , 面色青白 , 舌质淡嫩 , 宜去麦冬、阿胶 , 以其阴柔碍阳滞血 。
(2)寒湿凝滞
临床表现:经前数日或经期小腹冷痛 , 得热痛减 , 按之痛甚 , 经量少 , 经色黯黑有块 。畏寒身疼 , 菩白腻 , 脉沉紧 , 立法:温经散寒除湿 , 化瘀止痛 。
主方:少腹逐瘀汤(《医林改错》) , 加苍术、茯苓 。
加减:痛甚而厥 , 证见手足不温或冷汗淋漓 , 为寒邪凝闭阳气之象.宜于方中加附子、细辛 , 温壮阳气而运血行 。
3.湿热下注
临床表现:经前小腹疼痛拒按 , 有灼热感或伴腰低胀痛 , 经色黯红 , 质稠有块 。平时少腹时痛 , 经来疼痛加剧 , 低热起伏 , 带下黄稠 , 小便短黄 , 舌红苔黄而腻·脉弦数或糯数 。
立法:清热除湿 , 化瘀止瘤 。
主方:清热调血汤(《古今医鉴》)+加红藤、败酱草、苡仁 , 加减:若兼有月经不调或带下异常者 , 参照有关章节处理.
4.气血虚弱
临床表现:经后一二日或经期小腹隐隐作痛 , 或小腹及阴部空坠 , 喜揉按 , 月经量少色淡质薄 , 神疲乏力 , 面色不华 , 纳少便溏 , 舌质淡 , 脉细弱:
立法:益气补血止痛 , 
主方:圣愈汤(《兰室秘藏)) , 去生地 , 加白芍 , 香附、延胡索 。
加减:血虚肝郁 , 证见胁痛 , 乳胀 , 小腹胀痛 , 上方加川楝子、柴胡、小茴香、台乌药;血虚甚 , 证见头晕 , 心悸 , 眠差者 , 加鸡血藤、大枣、酸枣仁;兼肾虚 , 腰腿疫软者 , 加丝子、续断、桑寄生.
5.肝肾虚损
临床表现:经居一二日内小腹绵绵作痛·腰部瘦胀 , 经色黯淡 , 量少质稀薄 , 潮热 , 耳鸣 , 舌淡苔薄白 , 脉细弱 。
立法:益肾养肝止痛 。
主方:调肝汤(K傅青主女科》).
加威:痛及腰骶 , 加续断、杜仲;尿频清长 , 加益智仁、桑螵蛸、菟丝子;兼少腹两侧或两胁胀痛 , 乃挟肝郁所致 , 宜佐以调气 , 上方加川楝子、延胡索 , 或加小茴香 , 橘核、郁金等 。
【其它疗法】
1.体针
取穴关元、中极 , 次髎 , 地机、足三里(双)三阴交(双) 。实证用泻法 , 留针15~20分钟 。
2.耳针
取子宫、内分泌、交感、肾穴 , 每次选2~4穴 , 用中、强刺激 , 留针15~20分钟 , 或用耳穴埋针 。
3.穴位敷贴痛经药
痛经膏主药为丁香 , 白芷、生草乌、生川乌、川椒、川芎、麝香等加入皮肤渗透剂 。有活血止痛 , 温经散寒 , 祛瘀开窍等作用 。于月经来潮时或经前腹痛时+进行穴位(气海、子宫、三阴交)敷贴 。
4.单方、验方
(1)云南白药 , 每次2丸 , 每日4次 。
(2)伤科七厘散 , 每次1支 , 每日2~3次 , 于经前或经痛时温开水送服 。
(3)田三七末2~3克·经前或经痛时温开水送服 , 每日1~2次 。
【文献参考】
1.凡妇人经行作痛 , 挟虚者多 , 全实者少 , 即如以可按拒按及经前经后辨虚实 , 固其太法也 , 然有气血本虚而血不得行者亦每拒按 , 故于经前亦有此证 , 证以气虚血滞无力流通而然 。(《景岳全书》)2.王希浩报道 , 用养血和血法治疗痛经的临床和实验研究 。基本方为当归10克 , 白芍20克 , 枸杞子15克 , 川芎10克 , 香附12克 , 甘草6克 。气滞血瘀型 , 加柴胡 , 丹参、益母草;血瘀甚 , 加蒲黄、血竭 。阳虚寒凝型 , 加泽兰、鸡血藤 , 巴载天 。阴虚血滞型 , 去香附 , 加生地、丹皮、麦冬、川榛子 。肝肾亏损型 , 加熟地 , 山萸肉、川断 。便溏 , 加土炒白术 , 茯苓 。呕吐兼畏寒肢冷 , 加吴茱萸 , 兼口苦心烦加竹茹 。一般在经前7天开始服药 , 直至月经来潮 。总有效率为95·1% 。(《中医杂志》(5):41 , 1988)3.安徽中医学院周氏常用三法治痛经:
(1)手足中指(趾)尖四针 , 剧痛难忍时应用 。消毒手足中指(趾)尖 , 取1寸毫针4枚 , 先垂直刺人左右足中趾尖 , 约深0.3~0.5厘米略旋捻 , 留针时每隔3至5分钟捻针1次 。常可立即止痛 。
(2)熏灸三阴交.在持续疼痛或在剧痛缓解时用 。可采用灸架熏灸 , 每次60~90分钟 , 以下腹充满热感为佳 。每日2次 , 至疼痛不复发作时为止 。
(3)肾俞或命门鬃针埋藏 。在巩固疗效或防止发作时用 , 选取两侧肾俞或命门 , 也可在腰骶部寻取压痛穴埋藏 。(中医杂志)(9):4~8:1988)4.许曼理报道 , 用痛经外敫散治痛经 。当归.吴萸、乳没、肉桂、细辛各50克 , 樟脑3克研末 , 先将当归、吴萸、肉桂 , 细辛共水煎两次煎液浓缩成稠状 , 混入溶于适量95%乙醇的乳没液 , 烧干后研细末 , 加樟脑备用 。经前3天 , 取药3克 , 用黄酒数滴拌成糊状 , 外敷脐部 , 用护伤膏固定 , 药干则更换1次 , 经行3天后取下 , 每月1次 , 连用至治愈或微痛为止 。共治62例 , 经行腹痛消失48例 , 腹痛减轻11例 , 无效3例 。(《上海中医药杂志》(3):21 , 1984) 。
【调护、禁忌】
1.注意精神调养 , 解除思想顾虑 , 消除焦躁 , 紧张和恐惧心理 , 起居生活要有规律 。
2.注意经期少进生冷或刺激性饮食.忌涉水游泳 , 防受风冷寒湿之邪入優 , 尤其是防止受寒 , 需注意保暖 。
【西医诊断参考】
痛经:
(1)原发性痛经
生殖器官并无器质性病变者 , 称原发性痛经或功能性痛经 。
(2)继发性痛经
因生殖器官的器质性病变所引起的痛经.为继发性痛经.引起继发性痛经的常见病有子宫内膜异位症 , 急慢性盆腔炎或子宫颈狭窄阻塞等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