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本质是意识还是肉体?我们该透过基因科技成为「超人类」?( 二 )


人类基因组 。两种超人类
在相关的讨论当中 , 有一个关键概念「超人类主义」(transhumanism)可以作为我们进一步理解的起点 。 用哲学家尼克.博斯特伦(Nick Bostrom)的话来说 , 超人类主义的核心理念是:「现在的人类本质是可以借助应用科学或其他合理的方法加以改良 。 这些方法不但可以延长人类健康的年限 , 扩展我们在智能与身体上的能力 , 还能加强我们对心灵状态与情绪的控制[1
。 」在这边我想要先做几个概念的区分 。 一方面是所谓的「超人类」(transhuman)与「后人类」(posthuman) , 这两个概念在许多时候其实指涉的是相同的状态 。 例如 , Bostrom讨论的「超人类」 , 正是弗朗西斯.福山(Francis Fukuyama)在《后人类未来:基因工程的人性浩劫》中所称的「后人类」 。 在此我倾向使用「超人类(主义)」指涉支持通过科技改造人类自身的理念与状态 。 因为「后人类」这一概念对于如罗西.布拉伊多蒂(RosiBraidotti)、唐娜.哈洛威(Donna Haraway)等女性主义哲学家们来说有着另一指涉 。 另一方面 , 在此比较重要的是 , 所谓「超人类」又可分作两种 , 一种是前述通过基因科学尝试改造人类「本质」 , 另一种则是通过与科技物嵌合而诞生的「赛伯格」(cyborg) 。
赛伯格 , 全称为「模控有机体」(cybernetic organism) , 最早出现于1960年代 , 由曼菲德.克莱恩斯(ManfredClynes)与内森.克莱恩(Nathan Kline)两人提出 。 在那个美俄竞逐太空探险的年代 , 「赛伯格」所代表的想象是 , 我们是否能够重新设计「人」以符合外层空间环境 。 同时 , 赛伯格的想象也跟信息论与科学的发展有关 , 当科学家们将人的心智比拟作一种信息工作的模式 , 一种抛弃脆弱肉身的意图也油然而生 。 这种赛伯格式的超人类更常是科幻电影的题材 , 例如 , 早期的《机器战警》中 , 被改造成机器人的警官墨菲;或是晚近 , 《成人世界》中 , 一位开发人工智能的程序设计师 , 最终在一场意外后 , 意识被上传至一台机器人 。 当然 , 最经典也引发最多哲学思辨的日本动画《攻壳机动队》 , 其中只剩下大脑是其原生生物机体的草雉素子 , 她对于「存在」的探问 , 也更凸显了赛伯格与超人类主义需面对的根本问题 。
电影《机器战警》(2014) 。
什么是「活着」?
首先 , 我想先跟着草稚素子的追问 , 在通过科技物的嵌合改造人类身体的未来 , 怎样才算是「活着」?对人类来说 , 存在的状态就意味「活着」吗?但是 , 怎样又才算是「存在」?从超人类主义的角度来看 , 继承了传统人文主义的观点 , 「意识」才是人类存在的本质 , 「身体」虽然是必要的载体 , 但并非不可更换或改造的 。 因此 , 不管是基因改造与治疗 , 还是将人类身体嵌合或替换成科技物 , 在超人类主义看来 , 都是要试图通过科技的应用来克服原先会受老化、疾病与损伤所苦的身体状态 。
换言之 , 有别于一般保守主义者常认为人是上帝的造物 , 超人类主义者主张 , 即便人真的是上帝的造物 , 那么这个造物者的设计也是有缺陷的设计 , 而我们
应该要通过科技来改善此一缺陷 。 但若是如此 , 作为仍保留着生物大脑与自我意识的草雉素子 , 为何还会产生存在的疑问?这边让我们对照另一部电影《点燃生命之海》 , 这部法国电影描述一位因跳水意外而全身瘫痪的男子拉蒙寻求安乐死的历程 。 电影中有个桥段大概是这样的 , 当拉蒙的亲友认为他还「活着」该珍惜生命时 , 他回应:我这样真的还能算是活着吗?草稚素子与拉蒙之间的对比 , 凸显出也许「身体」并不如超人类主义者想象那样只是有缺陷的载体 。 有意识、能听闻口说的拉蒙 , 在全身瘫痪的处境中无法感到「活着」 , 但即便装载了全机械义体 , 草稚素子也绝非就毫无疑问地「活着」 。
电影《点燃生命之海》(2004) 。
这种强调「肉身身体」乃是人类「活着」的重要基础的观点 , 正是How we became posthuman一书作者凯瑟琳.海尔斯(N. KatherineHayles)的立场 。 海尔斯认为 , 人的肉身身体提供了高度复杂且差异的感官感受能力 , 这使
得每一个有着不同组成与特征肉体的个体 , 都感受着不同的经验、活着不同的生命 。 因此 , 对于海尔斯而言 , 「活着」绝非仅仅是意识的工作 , 而更是我们那差异的或也许脆弱的肉身身体 , 在与环境的触碰、交流、移动或抗拒中 , 所绽放出的各种体验与感受 。 甚至是在痛苦与死亡的恐惧中 , 「活着」才更清楚地、对反地显现出来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