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图片

提到网贷 , 我相信大部分人第1个印象就是厌恶 。
过去几年时间 , 我国网贷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 有资质没资质的都纷纷进入到网贷平行业当中 , 这里面很多网贷平台都不是正规的 , 如果借款人逾期了 , 随时有可能面临各种暴力催收 。
按理来说 , 欠债还钱天经地义 , 你借了别人的钱 , 到期后给别人还上 , 这没有什么不对的 , 你还不上别人上门找你还钱 , 也说得过去 。
但是当催收超越了一定的红线 , 它就会构成违法犯罪 。
至于借款人借网贷之后忍受不了催收压力自杀了 , 催收人是否构成犯法 , 这里面我们要分不同的情况去分析 。
第1种情况、网贷机构合法催收 。
现在很多网贷已经被取缔掉了 , 剩余能够正常开展业务的基本都是一些正规的网贷 , 这些网贷受到监管部门的监管 , 而且他们本身的股东实力也比较大 , 自身的社会影响力也比较大 , 所以他们不敢做出一些违法违规的催收工作 。
在催收的过程当中 , 这些正规的网贷平台还是比较规范化的 , 基本上都是按照监管部门以及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来催收 , 基本上不存在辱骂 , 恐吓 , 威胁 , 侮辱 , 伤害等各种暴力催收行为 。
假如这些网贷平台在法律允许的范围之内采用适当的手段去催收 , 比如通过电话或者短信去通知借款人要求你还款 , 如果长期不还款 , 通过起诉的方式把对方起诉到法院 , 这种都是合法合理的手段 , 是受到法律支持的 。
如果借款人因为这种合法催收手段产生压力而自杀了 , 那网贷机构并不用承担责任 。
这2种情况、网贷机构违规追收 。
前几年有很多网贷都不正规 , 他们在催收的过程当中明显不合规也不合法 。
比如有些网贷机构本身就是放高利贷的 , 他们的利息本身就不受到法律的保护 , 更关键的是 , 这些网贷机构有可能通过各种诱惑引导借款人去借贷还贷 , 结果导致借款人的债务越积越多 , 最终远远超出自己偿还范围 。
在债务人还不上钱之后 , 这些网贷就开始采取各种违法违规手段去催收 , 比如用呼死你软件不断地打电话发短信;给欠款人的亲戚朋友挨个打电话 , 天天骚扰别人;采取辱骂 , 恐吓 , 侮辱等各种手段欺负债务人;到债务人家中静坐;打砸财物;殴打债务人等等 。
这些都是违法违规的催收手段 。
网贷催收本身就是一种民事行为 , 但如果网贷机构使用一些暴力催收手段去催收 , 结果导致借款人出现意外情况的 , 那就有可能构成间接杀人罪 。
假如欠款人因为不能承受网贷机构各种暴力催收而选择自杀 , 那这些网贷机构就必须承担一定的法律责任 。
这种罪行包括但不局限于以下几种:
1、敲诈勒索罪 。 如果催收人员采用一些威胁、胁迫、欺骗的方法 , 强行索要财物 , 这
就涉嫌敲诈勒索罪 。
根据《刑法》第二百七十四条 , 敲诈勒索公私财物 , 数额较大的 , 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 , 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
2、非法拘禁罪 。 如果催收人员限制借款人的人身自由 , 或者带走借款人的家人、亲戚 , 如果借款人不还钱就一直扣押 , 这种涉嫌非法拘禁罪 。
根据《刑法》第二百三十八条 【非法拘禁罪】规定 , 非法拘禁他人或者以其他方法非法剥夺他人人身自由的 , 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 具有殴打、侮辱情节的 , 从重处罚 。
犯前款罪 , 致人重伤的 , 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的 , 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 。
3、抢劫罪 。 如果网贷催收人员采用各种暴力手段趁机打砸抢财物 , 有可能涉嫌抢劫罪 。
根据《刑法》第二百六十三条规定 , 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抢劫公私财物的 , 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 并处罚金;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 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
4、非法侵入他人住宅罪 。 以前经常会有这种催收方法 , 就是一群人闯入借款人家中 , 赖着不走 , 严重影响借款人的日常生活 。
5、故意伤害罪 。 如果网贷机构在催收的过程当中使用各种手段致欠款人身体受到伤害的就构成故意伤害罪 。
推荐阅读
- 儿子出生22天被偷,16年后寻回时,被人割了舌头,折磨成一级残疾
- 河北村霸孟玲芬案例:扇村民耳光,殴打记者,终获20年有期徒刑
- 妻子说在外逛街,丈夫通过手机定位却显示在宾馆,一时冲动酿成惨剧
- 合肥一女子因家庭纠纷,将2岁儿子从14楼扔下,人性险恶超乎想象
- 2014年上海一桩假富婆包养小鲜肉引发的荒唐伦理闹剧
- 男子到加油站加油时,120升的油箱却加到了160多升油,处罚来了
- 死刑犯王立华最后一晚,临刑前泪流满面忏悔,狱警:他不是真心!
- 湖南男子买私彩被骗1万后,如法炮制诈骗80个亿,家中现金堆成山
- 2020年上海男子侵犯10余名女性,无人报案,作案过程让人匪夷所思
- 2017年上海一场女老板包养软饭男引发的家庭伦理闹剧 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