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俗语:“腊八遇大寒,三白定丰年”,这是啥意思?有道理吗?

农村俗语:“腊八遇大寒 , 三白定丰年” , 是什么意思呢?我给大家分析一下 。


农村俗语:“腊八遇大寒,三白定丰年”,这是啥意思?有道理吗?
文章插图

【农村俗语:“腊八遇大寒,三白定丰年”,这是啥意思?有道理吗?】

历史上 , 是不是每年都是腊八遇到大寒节日?

其实 , 两者比较难遇到一起 , 腊八是 , 每年腊月初八 , 大寒是每年1月19日、20日或21日 , 它们两节相遇的上一次是2002年1月20号 。

大寒是24节气中最后一个节日 , 每年1月20日前后 , 太阳到达黄经300度为“大寒” , 大寒也是冷到极点的意思 。风大、低温 , 地面积雪不化 , 呈现出天寒地冻的严寒景象 。

三白定丰年 , 那么“三白”指的是什么呢?

“三白”就是指的是下的三场大雪 , 和农村俗语:“今冬麦盖三层被 , 来年枕着卖馒头睡 。”有异曲同工之意 。


农村俗语:“腊八遇大寒,三白定丰年”,这是啥意思?有道理吗?
文章插图

我们知道进入冬季 , 降雨量明显减少 , 小麦生长关键期 , 需要充足的水分和寒冷的天气 。冬小麦在大寒前后 , 天气寒冷 , 降雨量充足 , 既让小麦根系发达 , 为进入春天后小麦多分蘖打好基础 , 而又不旺长 , 这样才能为来年的丰收做保证 。以上这些 , 说明这个俗语还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 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 。


农村俗语:“腊八遇大寒,三白定丰年”,这是啥意思?有道理吗?
文章插图

其他网友观点

看过日历的朋友可能早已发现今年的腊八与众不同 , 今年的腊八节刚好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大寒 , 一个是节日 , 一个是节气 , 二者相遇仅仅是巧合吗?


农村俗语:“腊八遇大寒,三白定丰年”,这是啥意思?有道理吗?
文章插图

腊八 , 顾名思义是指农历腊月初八 , 相传释迦牟尼在这一天得道成佛 , 腊八节是释迦牟尼的成佛纪念日 , 因此又称为“法宝节”或“佛成道节” , 腊八节历史悠久 , 沿袭至今日已经成为中华传统节日 。

俗话说“过了腊八就是年” , 人们在腊八这天都会喝上一碗热气腾腾的腊八粥 , 北方还有泡腊八蒜的习俗 , 将大蒜放进醋坛子里面封存起来 , 留到过年食用 。


农村俗语:“腊八遇大寒,三白定丰年”,这是啥意思?有道理吗?
文章插图

每年大寒的时间并不固定 , 太阳到达黄经300°时即为大寒 , 腊八和大寒的重合日期并没有规律 , 上次重合发生在2001年 , 虽然二者重合的机会不多 , 但是中国古代勤劳的农民仍然总结出“腊八遇大寒 , 三白定丰年”的俗语 。

“三”是量词 , 泛指许多的意思 , “白”指大雪 , “定”表示肯定 , “三白定丰年”的寓意和“瑞雪兆丰年”相同 , 大雪暗示着来年大丰收 。

很多人都有疑问 , 下雪时天气寒冷 , 不少植物都被冻死 , 为什么大雪还对农作物有益?积雪覆盖在农田上 , 就像棉被包裹着身体 , 能起到保温的作用 , 雪花之间的缝隙大 , 填充了很多不流动的空气 , 而空气的导热性能差 , 热量就难以散失 。除此之外 , 雪花含有大量的氮化物 , 许多化肥都是氮肥 , 因此雪花融化之后灌溉农田 , 相当于施肥 , 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


农村俗语:“腊八遇大寒,三白定丰年”,这是啥意思?有道理吗?
文章插图

古代人过于迷信 , 认为腊八和大寒重合是老天爷的恩惠 , 第二年就一定大丰收 , 其实上面提到的那句谚语重点在后半句 。俗话说“腊七腊八 , 冻掉下巴” , 可见腊八前后天气极冷 , 不方便大家出门 , 而大寒又是一年之中最冷的一天 , 虽然腊八和大寒不可能每年重合 , 但是二者间隔的时间很短 , “腊八遇大寒”不能机械地 理解为腊八和大寒在同一天 , 而应理解为时间很近 , 这是必然的 。由此可见 , 丰收的关键在于大雪 , 而非节日和节气之间的关联 , 腊月多下两场大雪就能丰收 。


农村俗语:“腊八遇大寒,三白定丰年”,这是啥意思?有道理吗?
文章插图

为了保证粮食高产 , 现在的农场主们都建起了温室 , 不再仅仅寄希望于雨雪 , 农村的孩子也陆续迈入大城市 , 农耕离我们越来越遥远 。

那么“腊八遇大寒 , 三白定丰年”这句谚语对我们又有什么现实意义?

在人世浮躁的今天 , “腊八”“大寒”这些节日和节气都在提醒着我们要孝敬父母长辈 , 总能让我们回想起这样的画面:兄弟姐妹们围坐在火盆四周说笑 , 突然闻着一股香甜味 , 扭头见到母亲端着一锅腊八粥从厨房出来 , 父亲透过门缝看向外面 , 叼着一根快要燃尽的卷烟笑着说“好大的雪 , 明年又是一个丰年” 。

其他网友观点

最为一个农村人 , 我对于农村俗语的知识储备全部来源于我没有读过书的奶奶 , 从小听奶奶说过很多俗语 , 由于感觉到好玩 , 我特别用心的记了一下 。中华文化真的是博大精深 , 很多俗语从科学的角度都无法解释 , 但是它真的很有效 。“腊八遇大寒 , 三白定丰年” , 这句话我还真的听奶奶说过!


农村俗语:“腊八遇大寒,三白定丰年”,这是啥意思?有道理吗?
文章插图

还记得十五年之前 , 当时我们家比较穷 , 爸爸妈妈平常不在家 , 我和爷爷奶奶住在几间很小很低的瓦房内 , 一天傍晚 , 天气特别的寒冷 , 爷爷在低矮的厨房内拉着风箱烧着土灶 , 奶奶在忙活着蒸馒头 。突然爷爷说明天就是腊八了 , 奶奶接了一句“腊八遇大寒 , 三白定丰年” , 好奇的我立马问奶奶什么意思?奶奶告诉我 , 大寒是一个节气 , 当大寒和腊八是同一天的时候 , 很多年才能遇到一次 , 如果在这一天之后再下三场大雪 , 今年的麦子肯定收成好!那个时候奶奶就是我最崇拜的人 , 虽然她没有上过学 , 但是我觉得她真的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 , 无所不知!


农村俗语:“腊八遇大寒,三白定丰年”,这是啥意思?有道理吗?
文章插图

也许奶奶说过之后他们自己并没有放在心上 , 但是年纪轻轻的我却特别相信奶奶说的话 , 等到了来年六月份收麦子的时候 , 我恰好和爷爷奶奶一块去麦田里忙活 , 听他们大人议论:“今天的小麦收成不错 , 我家一亩地打了900多斤”!当时对一亩地收成多少并没有太大的概念 , 我只知道爷爷奶奶特别高兴 , 晚上回家还给我了五毛钱零花钱 , 让我买冰棍吃!现在想起来满满的都是回忆!


农村俗语:“腊八遇大寒,三白定丰年”,这是啥意思?有道理吗?
文章插图

后来我大学毕业 , 家里面的条件也慢慢的变好了 , 爷爷奶奶已经到了耄耋之年 。在读大学的这段时间内 , 我一直对我国的传统文化特别感兴趣 , 特别是农村的俗语、谚语 。我一直认为这是我们祖先几千年的文化沉淀 , 每句话都有一定的道理 。现在想一想 , 我们人类真的很聪明 , 在那个没有高科技的时代 , 人类都能把大自然的规律掌握的这么透彻 , 值得敬畏!但是让人遗憾的是 , 很多传统文化和传统手艺在我们这一代人的手里在慢慢的消失 。比如春节放鞭炮 , 再比如不让烧土灶了 , 虽然这是一种文明的进步 , 但是人类的传统文化我们不能舍弃 , 它们的存在肯定是有一定的道理 , 你们觉得呢?


农村俗语:“腊八遇大寒,三白定丰年”,这是啥意思?有道理吗?
文章插图

其实用现在的科学知识去解释“腊八遇大寒 , 三白定丰年”这句话 , 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 为什么会这样说呢?


农村俗语:“腊八遇大寒,三白定丰年”,这是啥意思?有道理吗?
文章插图

第一:大寒是一种节气属于一年中最寒冷的一天 , 在我们豫中大地 , 腊八节一般都不是太冷 , 当腊八遇见大寒 , 也就说明这一天特别冷 , 对于田地里的庄稼来说 , 特别是小麦 , 可以帮助其冻死一些藏在根部害虫 , 害虫冻死了 , 小麦就不会遭到破坏了 , 来年肯定也就大丰收了 。


农村俗语:“腊八遇大寒,三白定丰年”,这是啥意思?有道理吗?
文章插图

第二:三白指的是三场大雪 , 我们农村还有一句俗语叫做“小麦盖上三层被 , 来年枕着馒头睡”!其实是一样的道理 , 冬季比较干旱 , 下过三场雪之后 , 可以很好的为小麦补充水源 , 另外盖上了厚厚的积雪 , 小麦苗受承受的温度是非常适合的 , 并且积雪里面还有一定的微量元素 , 对于小麦的生长也有一定的好处 , 所以来年很容易是一个丰收年 。


农村俗语:“腊八遇大寒,三白定丰年”,这是啥意思?有道理吗?
文章插图

对于一个有农村情结的人来说 , 我特别喜欢这些流传很久的俗语 , 它不仅代表着我们祖先的勤劳和智慧 , 还象征着他们对于美好未来的殷切希望!对于衣食无忧 , 五谷丰登的美好向往!“腊八祭灶 , 春节来到” , 腊八是一个团圆的日子 , 腊八遇大寒 , 来年定丰年 。在一个团圆的日子里 , 一家人围坐在火炉旁 , 憧憬着衣食无忧的未来 , 多么和睦的画面呀!所以这句话也暗示着农民伯伯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


农村俗语:“腊八遇大寒,三白定丰年”,这是啥意思?有道理吗?
文章插图

沧海桑田 , 日月星辰 。从刀耕火种到神七飞天 , 我们来到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我们已经不在为温饱所发愁了 , 当时农民伯伯的那些俗语也随着时间的流逝慢慢的消失殆尽 。不仅如此 , 我们的幸福感真的比之前强烈了吗?其实我并没有感觉到幸福 , 反倒越来越有压力 , 也许是我长大了 , 也许是社会变化了!


农村俗语:“腊八遇大寒,三白定丰年”,这是啥意思?有道理吗?
文章插图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村孩子 , 我很喜欢农村的这些俗语 , 也希望有心人能够多关注一下 , 尽可能的让这些文化全部流传下去 。让我们的子孙也知道 , 我们的祖先是多么的聪明 , 多么的充满智慧!你们觉得呢?欢迎下方留言 , 我们一起探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