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小常识 医生犀利语句说死病人
在我们生活中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电视或者是电影场景就是一位病人身患绝症,但是病人的家属要求医生不要告知病人的实际病因情况,而是说一些安慰的好话 。这样可以让病人在心理上面得到安慰,同时不会太大的打击到病人,那么为什么说医生的几句话就可以让病人送命呢?今天我们就随着小编一起去了解关于医生的沟通技巧以及一些生活中的健康小常识,让我们能够更好的与医生进行交流治病 。
医生的四句话带走了一条生命
有一位病重的农村人,好不容易借了点钱去县城的医院挂了一个“水平很高”的专家号 。一见面,医生看一些检验报告就说:“你来的晚了 。”紧接着就是第二句:“没法治了,”再然后第三句话就是:“回家吧 。”当听完报告之后的病人心理就承受不住了,但是还是央求医生:“大夫,您再给我看看吧,看看是不是还有其他的办法?”
“你早干吗去了!”听了医生的这第四句话,病人当场就腿软了......中国医师人文医学执业技能培训导师刘志平告诉健康时报采访人员,这不是虚构的,是一个真实的案例 。而这位患者,还没出医院大门就一命呜呼了 。
人在生病的时候往往最脆弱,这个时候医生如何对待他,会对他产生巨大的影响 。而如今,有多少医生在给病人看病时,能抬头看病人一眼?一旦病人问得过多、问得不专业,又有多少医生能够笑脸相待并耐心解答?
我们知道医学从来都是不是一门很纯粹的科学,它是和人进行打交道的,而医生的职业冷漠也是非常可怕的,因为它会影响一个人生命 。
是治病,还是给人治病
着名的医学先驱希波克拉底有句名言:医生有三件武器--手术刀、药物和语言 。
很多医学生入学的时都学过这句话,但工作后,往往最容易忽视语言这种武器 。
一位35岁的准妈妈,为在哪个医院生孩子四处打听 。有一天,她在北京妇产医院检查,正好年近过七旬的老大夫吴连方当班 。结束检查后,吴大夫并没有离开,而是用手臂托住孕妇的头颈,帮孕妇从床上起来......这位准妈妈毅然选择了北京妇产医院生产 。这个故事后来以《寻找温暖的产床》为题发表在了人民日报上 。
人文关怀的缺失就会导致医患双方的相互不信任,这样就会加剧医患之间的矛盾激化 。根据中国的医师协会的统计,有90%的医患之间纠纷不是因为技术问题而是因为医护人员的服务不到位以及沟通不恰当等等的原因造成的 。
对于医生而言,治病越来越像修理机器,甚至个别医生做完心脏介入手术后都不知道患者多大岁数、到底是男是女,这都反映出了医学和人文之间距离越来越大 。
在传统思维方式中,医生的职责是看“病”,医生只需要关注患者生的什么病、用什么药、如何治疗,至于治疗态度是否生硬、治疗动作是否粗暴、是否有不尊重病人或是漠视患者之嫌,是次要问题 。很多地方,医生语气粗暴地命令患者“站着、躺下去、衣服掀起来”等现象早就见怪不怪 。
问题到底出在哪
“你为什么如此粗鲁地对待我的病人!”
北京协和医院一位博士在德国进修的经历让他终生难忘:他的导师是名艾滋病治疗专家,有天出诊的时候,一位艾滋病感染者突然发疯似地冲向他的导师,在胳膊上狠狠咬了一口 。这位博士二话不说,一个箭步冲上去,抓起病人的头发使劲甩了出去 。然后,关切地扶起倒地的导师 。
哪想到,老教授一站起来,就冲他吼道:“你为什么如此粗鲁地对待我的病人!”刹那间,他竟不知道如何回答,尴尬万分 。
首都十大健康卫士、北京航天中心医院心外科医生曲波曾经把照顾入院病人比做“作画”,医生画好一笔,护士来画好一笔,甚至护工画好一笔,才能完成这一杰作 。
“一个败笔,就能毁掉一幅名画 。”从1994年起,他负责的科室,出现去世病人,医护人员都默哀致敬,完成这幅“名画”的最后一笔 。而这个规矩,也作为唯一不处罚的条例写入科室规章 。
医生不是神仙,不能包治百病 。着名神经外科专家凌锋教授感慨,“医学本来就是个非常不确定的学科,不能因循守旧 。尊重生命,敬畏生命,体现在医生对技术精益求精的一种情感,把这种情感融化在血液中,就会成为手术前那严谨缜密的分析,手术中那一刀一剪的精确,手术后那无微不至的观察,决策时那设身处地的思考 。”
医学人文,到底能不能教
知识是能传授的,而德行能否传授?
“即便德行教不会,至少有些准则和规矩是能教的 。譬如,医患沟通的一些原则与方法,以前医生要经过很多年才能体悟到,现在我们可以通过教授,让学生更加主动地学习和掌握 。”北京大学医学人文研究院院长张大庆表示,还是要真正从道德和价值的层面,而不是技巧的层面来教育医生 。
推荐阅读
- 肾炎能喝小米粥吗
- 早餐吃什么最健康 冬季晨起吃什么最养生?
- 春季饮食养生小窍门
- 一般空腹可以吃橘子吗
- 高血压能吃小葱吗
- 碳酸饮料的危害 碳酸饮料影响孩子身体健康
- 小儿脑瘫?小儿脑瘫的饮食应该如何安排
- 高血压能吃西瓜子吗
- 喝什么茶减小肚子呢?
- 便秘能吃牛肚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