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半世潦倒,一生布衣,却是第一个在Nature发文的中国人( 二 )


(这篇论文)以真正的现代科学矫正了一项古老的定律 , 这个鲜为人知的事实的证实 , 竟来自那么遥远的(中国) , 而且是用那么简单的实验手段和那么原始期器具来实现的 , 这是非常出奇的 。




1881年3月10日刊载徐寿论文的《自然》杂志
这是中国人第一次在《自然》杂志上发表论文 , 也是中国人第一次正式在国外刊物上发表论文 , 而这位“以真正的现代科学矫正了一项古老的定律”的学者 , 名叫徐寿 。
美国学者戴维 · 莱特(David Wright)写道:
徐寿是当之无愧的中国声学之父 。
这篇堪称里程碑的论文 , 只是徐寿一生名山事业小小的片段——事实上 , 他还是中国近代化学启蒙者、近代造船业的奠基人、化学元素周期表的中文定名人;中国第一台蒸汽机、第一艘轮船、第一艘军舰、第一所教授科技知识的学校、第一场科学讲座、第一本科技期刊……都与他有着密不可分关系 。 而他与子孙五人 , 一共翻译、撰述了科技著作96部 , 近一千万字 , 是中国近代科技文明不倦的“盗火者” 。
然而 , 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科学先驱 , 在晚清保守教条的文化环境下 , 因没有科举功名 , 终其一生被边缘化 , 甚至以匠人身份见用 。 他的一生 , 代表了近代最优秀的中国知识人开眼看世界的曲折历程 。




徐寿像
02
徐寿不会知道 , 就在他出生几个月后 , 普鲁士王国小城特里尔一个律师家庭里 , 诞生了另一位日后改变世界人物——卡尔 · 马克思 。
正所谓时势造英雄 , 西半球的历史传统和文化环境造就了革命导师马克思 , 这位百科全书式的思想家 , 以探求人类社会的规律为己任 , 在擘画理想社会的蓝图时 , 不忘向东方投来批判又同情的一瞥 。 而马克思在东半球的同龄人徐寿 , 则注目西方科技 , 致力于探求自然世界之规律 , 成为百科全书式的科技专家 。
1818年2月 , 徐寿出生没落望族之家 。 他五岁丧父 , 在母亲的督促下 , 也曾“娴贴括 , 习举业” , 遵循传统士人通过科举求取功名的老路 , 但是屡次应试 , 连秀才的功名也没取得 , 母亲去世后 , 徐寿自断科举之途 , “专究格物致知之学” 。
不久 , 徐寿与志同道合的乡人华蘅芳 , 在上海读到了墨海书局刊行的英国医生合信(Benjamin Hobson)的著作《博物新编》 , 这本介绍近代欧洲科学常识的小册子 , 为他们打开了睁眼看世界的天窗 。 徐寿用一双巧手 , 验证了其中许多的科技原理 , 他把水晶图章磨成三棱镜 , 用来观察光的折射和分色;甚至常常偷偷跑去西洋人的轮船上 , 验证《博物新编》中介绍的关于现代蒸汽机的原理 。







合信及其著作《博物新编》
22岁那年 , 徐寿写下座右铭:
毋谈无稽之言
毋谈不经之语
毋谈星命风水
毋谈巫觋谶纬
这种格物致知、求真务实的态度 , 已隐约可见近代科技文明的精神底蕴 , 成为徐寿一身奉行不悖的指针 。 自此以后 , 他不求功名利禄与个人闻达 , 将探求西方先进科技作为毕生追求的事业 。
然而 ,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 , 徐寿被视为一个钟情于“奇技淫巧”的异类 , 只因为他远远地走在了那个闭关锁国、民智不开的时代的前面 。
03
1862年 , 饱受太平天国之乱影响的徐寿 , 离开家乡无锡 , 投奔安庆举办内军械所的曾国藩 。 此时的曾国藩 , 因为“眼见洋船上下长江 , 几如无日无之……念(洋人)纵横中原 , 无以御之 , 为之忧悸”而常常彻夜难眠” 。 在曾国藩的支持下 , 徐寿与次子徐建寅等 , 完全不假西方人之手 , 仅以三个月时间就造出中国历史上第一台蒸汽机 , 四年后又造出完全国产的中国第一艘蒸汽船“黄鹄号” 。 1868年8月31日 , 上海《字林西报》报道:“黄鹄号”所用材料“均由徐氏父子之亲自监制 , 并无外洋模型及外人之助” 。




黄鹄号复制模型
此后 , 徐寿在上海江南机器制造总局 , 先后督办造出了中国第一艘和第二艘纯国产军舰“惠吉号”、“操江号” , 这些成就代表了洋务运动中官办军事工业达到的高峰 。




操江号
据说同治皇帝曾亲书“天下第一巧匠”厚赐徐寿父子 , 曾国藩也对徐寿许以厚禄 。 徐寿也一度备受鼓舞 , 他曾上述曾国藩 , 建议朝廷亟办四事:一是开煤炼铁 , 二是自造大炮 , 三是操练水师 , 四是翻译西书 , 却遭到曾国藩的一一驳斥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