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公借此正式成为春秋首个霸主 召陵会盟

召陵村东不过百米 , 有一个叫傅庄的自然村 , 村子不大 , 和周围其他村落相比 , 几乎没什么两样 。
但在傅庄村南 , 有一个高出地面约一米的土台子 , 台子很大 , 有上百亩面积 , 不过 , 和周围的农田一样 , 上面种满了庄稼 。
据当地地方志记载 , 这个土台子就是傅庄遗址 , 曾出土过一些春秋战国时期的器物 。当地百姓将这个土台子俗称为“会胜台”或“会成台” 。
之所以叫会胜台 , 据说当年召陵会盟时 , 齐桓公的大军驻扎在此 , 那次威风凛凛的阅兵仪式就发生在台下的这块田地里 。
尽管和屈完的会面不欢而散 , 但齐桓公和管仲并没有退兵 , 而是下令大军继续前进 , 一直到楚国的方城一带 , 才驻扎下来 。
有意思的是 , 公元前656年的春天到夏天 , 几个月的时间里 , “八国联军”一直驻扎在方城一带 , 既不进攻也不退兵 , 和楚军展开对峙 。齐桓公和管仲想干什么呢?这还得从屈完和管仲的对话中找答案 。
面对屈完的指责 , 管仲的问罪一是没有进贡 , 二是周昭王之死 。平心而论 , 这两个罪名一是小题大做 , 二是捕风捉影 。对此 , 华中师范大学楚学研究所蔡靖泉教授的解释是:管仲的问罪之语 , 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其时楚国已经是一个大国 , 与楚国发生战争并不明智 , 楚国之所以要侵扰中原诸侯 , 目的不在于吞并 , 而是希望能去除“蛮夷”身份 , 挤进诸侯的行列 , 达到“欲以观中国之政”的宿愿 。如果过于直接地摆出援救郑国的旗号 , 就意味着同楚国开战 , 所以管仲说了一些很牵强的理由 , 既不会惹恼楚国 , 也显得自己师出有名 , 双方都有下的台阶 。
陈兵于楚境 , 既不进攻 , 也不退兵 , 以武力逼迫楚国的“兵车之会”已经呼之欲出 。楚王也觉察到了这一点 , 经过双方沟通 , 决定和谈 。为了表示诚意 , “八国联军”决定退兵 , 将大军驻扎在召陵 。
召陵会盟
皆大欢喜
【齐桓公借此正式成为春秋首个霸主 召陵会盟】楚王再次派屈完去见齐桓公 。
和屈完客气一番后 , 齐桓公邀请屈完同乘一辆车 , 检阅“八国联军” 。
在今天傅庄的田间 , 2000多年前 , 几万军队 , 旌旗飞扬 , 盔甲鲜亮 , 军威非常雄壮 。
检阅完军队 , 齐桓公问:“岂不穀是为?先君之好是继 。与不穀同好 , 如何?”屈完回答说:“君惠徽福于敝邑之社樱 , 辱收寡君 , 寡君之愿也 。”齐桓公以如此盛大的阅兵仪式隆重欢迎楚使 , 又以周王的口吻说出十分友好的邀盟之语 , 表示出对楚人的充分尊重 。屈完的答词也十分谦逊和真诚 , 称“辱收寡君” , 表示楚国愿意和中原诸侯结盟 。
同样一个结盟 , 在双方看来结果是不一样的 。在屈完看来 , 会盟是楚国取得了和中原诸侯同等地位的身份;对齐桓公来说 , 楚国愿意会盟是低头的标志 。
于是 , 齐桓公有点得意忘形 , 情不自禁地炫耀起武力来:“以此众战 , 谁能御之?以此攻城 , 何城不克?”屈完也不客气 , 针锋相对地回答:“君若以德绥诸侯 , 谁敢不服?君若以力 , 楚国方城以为城 , 汉水以为池 , 虽众 , 无所用之!”
齐桓公讨了个没趣 , 只好摆出友好的架势:“岂不穀是为?先君之好是继!与不穀同好如何?”对于齐桓公会盟的请求 , 屈完见好就收 , 答应与诸侯会盟 。
齐国兴师动众 , 组织了“八国联军” , 仅仅是拿蔡国开刀 , 并没有与楚国开战 , 也是有不得已的苦衷的 。据春秋史大家童书业先生分析 , “召陵之师”大致人马为:齐国出兵五百乘 , 宋、鲁、卫、陈等国各出车两三百乘 , 则全军可能有两千多乘 。当时每乘30人 , 车上3人 , 车下步兵12人 , 15名辎重兵 , 两千多乘的兵力再加上后勤保障等其他兵种 , 总兵力近十万人 , 这么庞大的兵力远离本土作战 , 后勤补给是大问题 , 因此能和不能战 。
更倒霉的是 , 积极响应齐桓公的许国国君许穆公亲自参战 , 结果死在了军营中 。兵马未动 , 先折大将 , 自古在军营里都是比较晦气的事情 。虽然大家给许穆公办了个风光的葬礼 , 但开战的兴趣大大减退 。
各方出于自身的考量 , 终于在召陵举行了声势浩大的会盟 , 史称“召陵之盟” 。与会的国君、大臣 , 代表各自国家签署了一份盟约 , 其中规定:各诸侯国“毋贮粟 , 毋曲堤 , 无擅废嫡子 , 无置妾以为妻”等 。
楚国取得了和中原诸侯同等的地位 , 答应从郑国撤军 , 而齐国痛扁了蔡国 , 又领导了一次诸侯会盟 , 皆大欢喜 。
春秋进入霸主交替时代
召陵会盟 , 实际上是老牌诸侯国齐国和新兴大国楚国的一次媾和之会 。齐国赢得了声望 , 楚国得到了地位 。
召陵会盟避免了齐楚两大国之间的正面军事碰撞 , 加深了两国的经济往来 。召陵会盟后 , 齐楚之间的贸易往来日趋活跃 , 据《管子》记载 , “楚有汝、汉之黄金(铜) , 而齐有渠展之盐” 。盐自不必说 , 是生活必需品 , 而铜在当时是贵重金属 , 尤其是贵族 , 生前身后都喜欢铸个鼎什么的 , 上起商周 , 下至春秋 , 中原政权频频南下 , 大多数是为了掠夺“南金” , 即铜资源 。现如今铜可以通过正常贸易往来 , 实则是南北经济互补的双赢 。
齐楚通过召陵会盟实现了和平 , 但这并不代表诸侯之间实现了和平 。“后召陵时代” , 大国诸侯之间慎战 , 而小国诸侯陷入了更多的麻烦——大国诸侯为了争夺霸主地位 , 经常拿小国开刀 , 动辄开战灭国 。
召陵会盟后 , 齐国的步伐并没有停止 , 在“尊王攘夷”的旗号下 , 齐国频繁干预他国:召陵会盟当年 , 齐国在秋季又率“八国联军”讨伐陈国 , 陈国请和;次年 , 周王室内讧 , 齐桓公又组织“首止会盟”;公元前651年 , 齐桓公又在葵丘会盟诸侯……在管仲和齐桓公期间 , 齐国会盟诸侯26次 , 用兵28次 , 结果是齐桓公“并国三十 , 启地三千里”(见《韩非子》 , 《荀子》的说法是齐桓公“并国三十五”) 。霸业赫赫 , 业绩辉煌 。
通过召陵会盟 , 楚国取得了和中原诸侯同等的地位 , 也刺激了其称霸的野心——齐国就是榜样嘛!召陵之盟次年 , 楚灭弦国;再次年 , 楚因齐率联军伐郑而围许救郑(有趣的是 , 召陵会盟前 , 楚国和郑国是死敌);前648年 , 楚灭黄国……正如楚学泰斗张正明先生在《楚史》中指出的那样:“召陵之会揭开了齐楚争霸的序幕!”齐桓公死后 , 楚成王发起盟会 , 挫败宋襄公争霸 , 率领诸侯之师围宋 , 实已为天下霸主 , 直到城濮之战败于晋国 , 不过后来楚国再度称霸——楚庄王观兵周郊、问鼎中原 , 当然 , 这都是后话 。
春秋之世 , 是大国争为霸主的时代 , 由齐桓公开其端 , 宋、楚、晋、秦诸国诸侯继其后 。史称所谓春秋五霸 , 通行说法为齐桓、晋文、宋襄、秦穆、楚庄 。不过 , 此五霸中 , 宋襄公称霸未成而贻笑天下 , 秦穆公仅“遂霸西戎”而没得志于中原 , 真正成就霸业又为世公认的 , 除齐桓公之外 , 就是晋文公和楚庄王 。
齐桓公代周王以行政令、受诸侯拥戴而享荣耀 , 让雄心勃勃的诸侯们艳羡不已 。而晋文公、楚庄王之为霸主 , 以及争为霸主的诸侯们 , 基本上是以“召陵之盟”显现的齐桓公的霸主形象为典范的 。
在管仲的导演下 , 齐桓公“存亡继绝 , 救危扶倾 , 尊周室 , 攘夷狄” , 尤重“著信天下” , 即使是为鲁将曹沫劫持而被迫许还鲁地也终不弃信 , 逐步树立了其霸主形象 。直至“召陵之盟” , 齐桓公能够抛弃“楚为荆蛮”的民族偏见而与楚为盟 , 以致楚人悦服而天下大安 , 其“以德绥诸侯 , 谁敢不服”的霸主形象才鲜明和高大地树立起来了 。不妨说 , “召陵之盟”确立了齐桓公的天下霸主地位 , 也树立了天下霸主的典型形象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