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养生小常识 金秋最适宜养肺( 二 )


五彩蜜珠果
配抖:苹果1个,梨1个,菠萝半个 。杨梅10粒,荸荠l0粒,柠檬1个,白糖适量 。
做法:苹果、鸭梨、菠萝洗净去皮,分别用圆珠勺挖成圆珠,荸荠洗净去皮,杨梅洗净待用 。将白糖加入50毫升清水中,置于锅内烧热溶解 。冷却后加入柠檬汁,把五种水果摆成喜欢的图案,食用时将糖汁倒入水果之上,即可 。
功效:生津止渴,和胃消食 。
姜爆鸭
配料:鸭半片,姜,青椒,葱蒜,豆豉,辣椒酱,甜面酱
做法:鸭子剁块,姜一小块拍破,另外的全部切丝,青椒切丝;油热后下葱姜蒜炸香后放鸭子干爆,直到把鸭子爆的干干的才可以;油8成热,放豆豉,辣酱,甜面酱炒香后放姜丝煸一会,最后放爆好的鸭子,白糖,和青椒翻炒几下即可
功效:滋阴,补虚,养胃,利水 。
食用;适宜糖尿病患者食用;适宜肝硬化腹水者食用;适宜肺结核患者食用;适宜慢性肾炎浮肿者食用 。
糖醋小排骨
配料:小排骨、淀粉、青红椒、姜、鸡蛋
做法:打散的鸡蛋液加入适量盐,鸡精,和一点米酒拌匀,再加入排骨中拌匀,腌10分钟入味 。把腌好的排骨均匀沾上淀粉,并用手捏紧防止脱落 。小火慢炸排骨至表面金黄,全熟时捞出 。
另起锅,放少量油,放入姜片,青红椒略炒 。把已经炸熟的排骨回锅快速翻炒一下,炒匀即可关火 。
功效:猪排骨具有滋阴润燥、益精补血的功效;适宜于气血不足,阴虚纳差者 。
醋椒鱼
配料:黄鱼l条,香莱、葱、姜、胡椒粉、黄酒、麻油、味精、鲜汤、白醋、盐、植物油各适量 。
做法:黄鱼洗净后剞成花刀纹备用,葱、姜洗净切丝 。油锅烧热,鱼下锅两面煎至见黄,捞出淋干油:锅内放少量油,热后,将胡椒粉、姜丝入锅略加煸炒,随即加入鲜汤、酒、盐、鱼.烧至鱼熟,捞起放入深盘内,散上葱丝、香菜;锅内汤汁烧开加入白醋、味精、麻油搅匀倒入鱼盘内即可 。
立秋习俗
农历七月间的立秋,是由来已久的传统时节 。早在周代,逢立秋那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到西郊迎秋,举行祭祀仪式 。汉代沿承此俗,并杀兽以祭,表示秋来扬武之意 。民间则有在立秋时占卜天气凉热的风俗 。东汉崔宴《四民月令》:“朝立秋,冷飕飕;夜立秋,热到头 。”从唐宋时起,就有在此日用秋水服食小赤豆的风俗 。取七粒至十四粒小赤豆,以井水吞服,服时要面朝西,这样据说可以一秋不犯痢疾 。
过去民间对节气有许多讲究,多数又与吃和防病有关,这与人们关注自己的生活健康不无关系 。“民以食为天”,立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人们当然忘不了吃 。所以北京、河北一带民间流行“贴秋膘” 。伏天人们胃口差,所以不少人都会瘦一些 。清朝时,民间流行在数伏这天以悬秤称人(大多是称小孩),将体重与立夏时对比来检验肥瘦,体重减轻叫“苦夏” 。那时人们对健康的评判,往往只以胖瘦做标准 。瘦了当然需要“补”,弥补的办法就是到了立秋要“贴秋膘”,吃味厚的美食佳肴,当然首选吃肉,“以肉贴膘” 。这一天,普通百姓家吃炖肉,讲究一点的人家吃白切肉、红焖肉,以及肉馅饺子、炖鸡、炖鸭、红烧鱼等 。
立秋除了“贴秋膘”,天津等地还流行“咬秋” 。和“咬春”一样,人们相信立秋时吃瓜可免除冬天和来春的腹泻 。清时人们在立秋前一天把瓜、蒸茄脯、香糯汤等放在院子里晾一晚,于立秋当日吃下,为的是清除暑气、避免痢疾 。过去在杭州一带流行食秋桃 。立秋时大人孩子都要吃秋桃,每人一个,吃完把核留起来 。等到除夕这天,把桃核丢进火炉中烧成灰烬,人们认为这样就可以免除一年的瘟疫 。这么多食俗大都为防痢疾,足见我国劳动人们对秋季腹泻的防范意识 。
立秋以后,如天旱少雨,赤日炎炎,产生连续酷热天气,就把伏天拖长了,即所谓“秋老虎”,意谓炎势如虎,反常的酷热不逊于大暑 。此时人们更感到闷热难当 。当然秋天的炎热毕竟像“兔子的尾巴---长不了” 。立秋后如逢雨水多,下一阵雨凉一阵,处暑后,暑气当已消退,确实进入秋季了 。
结语:立秋一过,天气将会逐渐转凉,此时夏季的养生方式已经不管用了,我们需要根据不同的季节制定不同的养生方法,希望下药过好秋季的朋友可以试一试小编所说的秋季养生的小常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