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如果有一天醒来 , 当我们突然发现自己所生活的星球和智慧生命划上了等号时 , 那一刻 , 生活在上面的我们该是多么渺小?
“我从未有片刻相信 , 这吞噬了数百条生命的液态巨物;这人类穷数年之力 , 渴望建立些许联络而不能的巨物;这视我如宇宙纤尘的巨物 , 会为两个人的悲剧而感动 。
——《索拉里斯星》”
1、自从人类诞生以来 , 我们从未停止过对外星生命的幻想 , 麦田怪圈、UFO、埃及金字塔……一切可能与外星生物扯上关系的奇伟造物 , 我们都毫不吝啬自己的想象力 , 去为它们编织一段充满未知色彩的离奇故事 。
但尽管如此 , 猜测都一直是猜测 , 从来就没有谁能拿出拥有公信力的证据来证明外星人确凿的存在 。
《索拉里斯星》给了我一种新的思考方向:为什么宇宙间的智慧生物一定是“人” , 假如我们所生活的星球本身 , 就是智慧生物会如何?
这本书大胆的构思 , 带给我深深的震撼 , 或许这也是为何《索拉里斯星》这本书 , 能被译成52种语言 , 在全球畅销4000余万册 , 更有人评价说假如诺贝尔奖有科幻作家奖 , 那么得主一定是《索拉里斯星》的作者斯坦尼斯拉夫·莱姆 。
或许相比较于小说 , 不少朋友更加熟知由这本书改编的电影——《飞向太空》 。
可以说 , 斯坦尼斯拉夫·莱姆凭借着《索拉里斯星》这本小说 , 他几乎以一己之力就将波兰的科幻小说水准提升到了世界水平(波兰第一颗人造卫星以他的名字命名) 。
2、其实 , 《索拉里斯星》这本书 , 单从剧情上来讲 , 并没有多么曲折的故事 , 它只是简单讲述了飞行员克里斯·凯尔文前往一个被大洋覆盖的神秘星球索拉里斯星上 , 调查索拉里斯星球上的航天站发生的意外事件时 , 遇到的一系列令人费解的事情 。
凯尔文在调查的过程中发现 , 索拉里斯星似乎拥有自己的智慧 , 这个由胶质构成的生命体 , 它能够深入人的内心 , 并且具化出人内心的隐私和邪念 , 在那里 , 凯尔文甚至发现了他已经死去了十年的“妻子”……
剧情本身算不上晦涩难懂 , 为了帮助读者理解自己的意思 , 作者莱姆还虚构了一个名为索拉里斯学的学派 , 好借助他们的嘴来表达自己想要阐释的意思:
“我们要解开宇宙之谜 , 我们就做好了一切准备 , 这就是说 , 我们做好了忍受寂寞的准备 , 奋斗的准备 , 也准备殉道和死亡……”
以今天的视角来看 , 这本小说带给我们的震撼感或许并不够强烈 , 但如果在了解到作者1959年~1960年完成这本书的时候 , 苏联才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进太空二年左右 , 就能够理解 , 为何莱姆的作品能够拥有那么强烈的感染力了 。
单从技术的层次来想 , 未曾目睹过今天人类太空成就的莱姆 , 是想象不出人类是如何探索浩瀚宇宙的 。
但是 , 他的科幻作品却另辟蹊径 , 不是着重于物质和技术层面的描绘 , 而是从思想层面出发 , 去预测和探讨一些人类在探索宇宙的过程中 , 可能遇到的一些道德上的问题:
人类的创造力能发展到什么程度?
人类和机器共存时 , 该如何制定道德标准?
……
这样的话题 , 即便放在几十年后的今天 , 依旧能引起人展开深思 , 可想而知 , 莱姆是一位多么前卫的科幻作家了 , 或者说——科幻哲学家 。
3、话题回归《索拉里斯星》 , 莱姆为何要去设定一个能够具现出人类想法的智慧星球呢?
我们如果放在冷战的背景下 , 来看这个二战中幸存下来的有着犹太家庭背景的天才作家的话 , 会发现他所有的作品里 , 都有着很深刻地道德层面的思考 。
或许是关于人性本身 , 或许是关于人和机器人 , 或许是人和大自然 。
在他的笔下 , 原本习惯从人这个角度去认识世界的我们 , 也不得不开始正视一个问题:我们这样做合理吗?
索拉里斯星 , 如同一面人类文明的镜子 , 它的意识里并没有好与坏的概念 , 只是单纯具现出人的意识 , 来展开自己的实验 , 或者说学习 。
透过它 , 我们看到了人类文明的另一面 。
也表达出了莱姆 , 渴望和平的情感诉求 。
推荐阅读
- 地球的岩石,和月球的岩石有相同之处吗?
- ?了解更多关于俘获离子量子计算的详细信息
- 太空温度达零下270摄氏度,为什么太阳光到达地球后反而变热了?
- 在国际空间站中,人类可能受到的伤害
- 中国天眼收到外太空“警告”? 霍金生前或说对一件事!
- 1978年NASA发现金星生命,为何没公布,到底隐瞒了什么?
- 台湾顶尖车王失手杀人,无奈逃到香港加入黑道,一人单挑大圈帮
- 美俄真的做过太空受孕实验吗?失重状态下,对繁衍的影响多大?
- 如果你在3月4日观察天空,也许,将望见一艘火箭的残骸坠入月球
- 未来会出现“新人类”吗?巴瑶族仍在进化,身体同常人有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