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成功发射!



凌晨,成功发射!


文章图片



凌晨,成功发射!


文章图片


12月14日零时09分 , 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在我国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 , 成功将天链二号02星送入预定轨道 , 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
这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401次发射 。

图源:中国西昌卫星发射中心
天链二号02星由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研制 , 是我国第二代地球同步轨道数据中继卫星 , 主要用于为飞船、空间实验室、空间站等载人航天器提供数据中继和测控服务 , 为中、低轨道资源卫星提供数据中继和测控服务 , 为航天器发射提供测控支持 。

肖国军 摄
据五院通信与导航卫星总体部介绍 , 该卫星采用东方红四号卫星公用平台研制 。 和天链二号首发星相比 , 卫星在充分继承首发星技术状态的同时 , 服务多用户能力增强 , 可满足更多用户同时接入的需求;同时该卫星可工作在不同轨位 , 具有较强的轨道适应能力 , 提升了卫星在轨的机动性和灵活性;该卫星单机国产化率显著提升 , 研制周期大幅缩短 , 验证了天链二号卫星具备快速研制的能力 , 为后续二代中继多星快速在轨组网提供了支撑 , 加快了我国天基测控与传输网络建设的步伐 。
中继卫星被称为“卫星的卫星” , 主要是由于它从根本上解决了中低轨航天器长弧段测控与通信的难题 。 中继卫星作为“太空基站”链接地面站与航天器 , 可以实现地面站对地基测控不可见用户的建链 , 完成两者间的信息传输 , 极大延伸了地基测控的覆盖范围 。 中继卫星系统作为当今航天大国立足空间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天基基础设施 , 也是我国从航天大国迈向航天强国的必要条件之一 。
据了解 , 在天链中继卫星投入使用前 , 我国一直依托陆基测控站和远望系列测量船提供测控服务 , 陆基与海上测控对载人航天器等中低轨航天器轨道的覆盖非常有限 。 2003年神舟五号航天员杨利伟上天时受限于当时的技术条件 , 只能在飞船过境时利用有限的时间窗口与地面通话 。
自2008年4月25日成功发射天链一号01星以来 , 经过多年的发展 , 我国天链中继卫星系统已经形成了两代中继卫星相互兼容、在轨协同组网工作的局面 。 作为世界上第二个拥有全球覆盖能力中继卫星系统的国家 , 随着天链二号02星的成功发射 , 我国在轨的中继卫星数量增加至7颗 , 天基中继系统的可靠性、灵活性服务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
2021年6月23日 , 习近平总书记与正在太空执行任务的神舟十二号航天员聂海胜等亲切通话 , 大屏幕上 , 航天员的视频画面清晰流畅 , 声音清脆响亮 。 此时 , 在距离地面36000公里的高空 , 以天链二号01星为接入节点的中继卫星系统正进行实时数据传输 , 为这场天地通话提供了流畅稳定的中继服务保障 , 这次天地通话任务也是对天链中继卫星系统的一次完美检阅 。

图源:央视新闻直播截图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提供
2021年12月9日 , 天宫空间站首次太空授课活动精彩亮相 , 就是由天链一号03星与天链二号01星两颗卫星共同接力提供保障 , 实现了信号满格不卡顿 。 太空授课活动不仅实现了地面与空间站之间的画面实时传输 , 还实现了授课老师与学生的天地互动 。 通过本次活动 , 极大地激发了广大青少年对航天强国与空间探索的热情 。 对于天地通话、太空授课此类需要强信号、长弧段天基支持的重要太空活动 , 天链系列中继卫星使我们可以更加从容地应对 。

图源:央视新闻直播截图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提供
天链中继卫星研制团队近二十年来坚持自主研发、创新攻关 , 走出了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中继卫星系统建设道路 。 天链中继卫星系统在天基测控数传、空间科学探索、服务国计民生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
当前 , 我国已经建成全天候、全球覆盖的天基测控网络 , 长时间不间断、稳定可靠的天地通话已成为现实 , 天链中继卫星架起了一条连通天地、畅通无阻的“天路” 。 从短暂的天地通话 , 到如今空间站上的航天员可以随时与地面进行视频和语音通信 , 畅享全Wifi智能生活 , 天链中继卫星连通天地已经尽在掌握 。
未来 , 随着各类用户数量的快速增长 , 对天基测控与数据传输的实时性需求、系统接入能力以及多目标服务能力将提出更高要求 。 为了更好地服务目标用户 , 天链中继卫星系统家族将迎来更多新成员 , 在我国探索浩瀚宇宙、建设航天强国的伟大征程中再立新功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