杯酒释兵权是一种误读吗?

宋太祖即位后 , 接受赵普建议 , 解除武将兵权 , 以免重蹈晚唐五代灭亡之覆辙 。建隆二年(961) , 太祖召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石守信、殿前都指挥使王审琦等宿将饮酒 , 劝谕他们释去兵权 , 这是消除禁军将领发动兵变夺取政权而采取的重要步骤 。开宝二年(969) , …宋太祖即位后 , 接受赵普建议 , 解除武将兵权 , 以免重蹈晚唐五代灭亡之覆辙 。建隆二年(961) , 太祖召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石守信、殿前都指挥使王审琦等宿将饮酒 , 劝谕他们释去兵权 , 这是消除禁军将领发动兵变夺取政权而采取的重要步骤 。开宝二年(969) , 太祖又宴请节度使王彦超、武行德、郭从义、白重赞、杨廷璋 , 劝使罢镇改官 , 以消除藩镇割据的隐患 。这就是宋太祖“杯酒释兵权”的故事 。对于宋太祖这一行为 , 世人皆以为赵匡胤得了天下以后 , 惟恐功臣会学他的样子谋反作乱 。于是借饮酒之际劝说武将放弃兵权 , 从而稳定了江山 。根据史书记载 , “杯酒释兵权”事件确实发生过 , 而且发生了两次 。但是如果认为宋太祖通过这两次事件就成功解决了来自军队的威胁 , 其实杯酒释兵权是一种误读 。
宋太祖即位之初 , 国家有两股军方势力 。一是禁军势力 , 即由中央政府直属的主力部队(殿前司、侍卫亲军司) , 总兵力不足20万人;二是藩镇势力 , 即由驻守各地的藩镇(节度使)统领的军队 , 人数并不确定 。经历过五代时期藩镇作乱 , 靠军队支持夺取政权的赵匡胤 , 深感军权旁落对政权的潜在威胁 。建隆元年(960年)四月和九月 , 赵匡胤登基后不久 , 两个实力派藩镇昭义节度使李筠、淮南节度使李重进相继拥兵反叛 。赵匡胤亲率精兵良将出征 , 至十一月方将叛乱平息 。此后的一天 , 赵匡胤与心腹谋臣赵普有一段很著名的谈话 。赵匡胤问:“自唐末以来数十年 , 帝王换了八姓 , 国家战火不熄 , 生灵涂炭 , 这是什么原因?我要平息天下的兵火 , 为国家谋一个长治久安之计 , 应该怎样做?”赵普回答:“陛下考虑到这些 , 真是天地人神之福啊!这没有别的原因 , 方镇权力太重 , 君弱臣强而已 。现在要根治 , 唯有稍夺其权 , 制其钱粮 , 收其精兵 , 天下自然就太平了 。”稍夺其权即逐渐剥夺藩镇的权力 , 制其钱粮即控制藩镇的经济命脉 , 收其精兵即收取藩镇的精兵良将 , 这三大方针成为宋朝解决藩镇问题的基本国策 。
事实上 , 赵匡胤即位以后 , 便立即着手抑制武将势力 。这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 前后进行了近二十多年 , 延续到宋太宗时期 。大致有以下具体措施:
第一 , 移镇 。移镇类似于现代的异地交流 , 命藩镇移镇以防止其原地做大 , 形成割据势力 。赵匡胤是靠禁军将领的支持登上帝位的 , 即位之初对禁军将领加官进爵 , 并依靠他们打击那些不服从中央政府的藩镇 。而对那些服从中央政府的藩镇 , 赵匡胤采取了传统的移镇措施 。建隆元年(960年)击败李筠后不久 , 朝廷先后命令李继勋、袁彦、杨承信、张永德、杨廷璋等六个节度使移镇 。第二年 , 又命功勋卓著的节度使王景、慕容延钊、韩令坤等人移镇 , 同时免去慕容延钊、韩令坤的殿前司、侍卫亲军司统帅的职务 。通过频繁移镇 , 藩镇远离了长期经营的根据地 , 失去了拥兵自重的资本 。
第二 , 文臣代镇 。即以文臣易武将 , 收州郡之权 。建隆元年六月平定李筠后 , 朝廷派文臣晷居润权知镇州(今河北正定 , 原李筠的辖区) , 开州府文官代替藩镇武将(节度使)之先河 。此后 , 凡节度使退休、死亡、迁徙、遥领的州府 , 皆以文臣治理 , 不再任命节度使 。对比较大的州府重镇 , 往往派亲信重臣任职(类似于现代的高配) 。如建隆四年(963年)平定荆南、湖南后 , 任命户部侍郎吕余庆权知潭州(今长沙) , 枢密直学士兼户部侍郎薛居正权知朗州(今常德);凤翔节度使王景死后 , 以枢密直学士、尚书左丞高防权知凤翔府(今陕西凤翔);镇国军节度使李崇矩免官 , 华州之地便不再设节度使 , 改派知州管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