杯酒释兵权是一种误读吗?( 三 )


第一次杯酒释兵权 , 赵匡胤以大藩节度使的利益为诱饵 , 换回了禁军的指挥权 。此后对禁军进行改造 , 将侍卫亲军司分为侍卫马军司和侍卫步军司 , 与原来的殿前司合成“三司”(也称“三衙”) 。三衙的指挥官(都指挥使)地位相同 , 互相牵制 , 禁军将领合谋作乱的威胁被基本解除了 。
第五 , 收司法权 , 法归有司 。建隆三年(962年)三月 , 赵匡胤对宰相说:“五代时期诸侯藩镇专横跋扈 , 经常枉法杀人 , 朝廷置之不问 , 刑部的职权几乎废掉 。自现在开始 , 凡是判处死刑的案子 , 都要抄录案卷奏明朝廷 , 交刑部复审 。”这条规定相当于现代的死刑复核制度 , 杜绝了藩镇铲除异己的行为 。开宝六年 , 又下令禁止藩镇以牙校处理地方刑狱 , 收回了一般案件的管辖权 。
第六、设转运使司 , 利归中央 。中唐以来藩镇割据 , 财赋收入尽入囊中 , 肥了藩镇 , 穷了朝廷 。藩镇有了经济实力 , 又可以养兵对抗中央政府 。宋初扫平南方之时 , 为了筹措、运输军需物资 , 保障后勤供应 , 朝廷开始设立转运使司 , 长官称转运使 , 派朝廷要员担任 。赵普担任宰相以后 , 命各州府除计划内留用之外 , 其余赋税收入全部运送至京城 , 地方政府不得截留 。此后 , 朝廷开始在各路、道(相当于省级行政区划)设立转运使司 , 俗称“漕司” , 专司地方财赋、物资的调集和运输 。转运使司的设立 , 确保了中央财政收入的增加 , 控制了藩镇势力的经济命脉 , 这就是赵普所说的“制其钱粮” 。
第七 , 裁撤藩镇 。在以上措施逐步实施 , 藩镇势力得到极大抑制 , 已经无法为祸国家之后 , 赵匡胤开始第二次“杯酒释兵权” , 这次他要裁撤的是藩镇 。开宝二年(969年)十月 , 赵匡胤在后花园宴请来京觐见的节度使 , 酒酣之际言道:“你们都是国家的功臣 , 长年在外操劳 , 这可不是我优待功臣的本意啊 。”凤翔节度使王彦超明白赵匡胤的意思 , 马上说:“臣本来就没什么功劳 , 蒙皇上恩宠已久 。如今年老体弱 , 愿意告老还乡 。”另几个节度使却很不甘心 , 纷纷陈述自己的战功履历 。赵匡胤不满地说:“那都是前朝的事了 , 不值得一提 。”转天 , 参加宴会的节度使全被撤销职务 , 改任闲职 。这次事件距第一次“释兵权”有八年之久 , 所谓“此一时彼一时” , 由于藩镇已无力对抗中央政府 , 这一次“夺权”干脆利落 , 不留余地 , 中唐以来尾大不掉的藩镇势力从此终结 。
以上措施 , 基本是宋太祖在位期间逐步推出的 , 在宋太宗朝趋于完善 。赵匡胤所处的时代 , 中原地区经过晚唐五代时期的战乱 , 宋初的版图竟然比三国时期曹魏政权还要小 。北方的大辽和北汉政权虎视眈眈 , 南方八个地方政权长期割据 , 新兴的北宋政权可谓腹背受敌 。如果没有积极进取的决心 , 如果没有正确的策略 , 如果没有领导者过人的才智胆略 , 华夏大地四分五裂的动荡格局不知要持续到哪一年 。从这个角度来讲 , 赵匡胤无疑是这个时代的大英雄 。他在稳固政权的同时 , 以杀罚很小的代价 , 实现了华夏大地的统一 。
【杯酒释兵权是一种误读吗?】所以啊 , 宋太祖杯酒释兵权其实是一个明智之举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