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继通信终端
天和核心舱的中继通信终端就布置在小柱段第三象限 , 那么 , 组合体姿态翻转过来 , 中继通信终端岂不是直接朝向地球 , 而看不到中继星了?
事实并非如此 , 中继通信终端配置有宽波束天线 , 它具有指向能力 , 驱动机构可以调整天线指向对准远端的中继星 , 而宽波束天线相较于窄波束天线有一个很大的优势就是 , 无论航天器姿态如何调整 , 只要在可见的测控弧段内都可以实现稳定的数据传输 。
天和核心舱中继通信终端在轨画面
天宫空间站首次太空授课采用的是“天地链路互为备份”的方案 , 以天基中继通信为主 , 一旦中继通信受阻 , 可以立即切换为直接对地通信模式 , 确保无论空间站组合体轨道和姿态如何变化 , 都能让地面稳定接收信号 , 而这大概也是空间站组合体太阳翼与飞行方向存在夹角的原因 。
话说 , 即便不大幅度调整组合体姿态完成天地互为备份的通信保障也是没有问题的 , 那么 , 为什么要费力地让空间站组合体姿态倒扣过来呢?
其实 , 这并非天宫空间站首次采用此种飞行姿态 , 早在一个多月前 , 神舟十三号乘组刚刚进驻天和核心舱那一段时期 , 也曾有类似的姿态调整 。 这一调整最大的好处还是优化组合体太阳翼的
神舟十三号对接天和核心舱后组合体进行的姿态调整
核心舱在上面影响整个神舟十三号 , 核心舱在下面则只影响自身一个局部 , 太空授课期间核心舱自身能耗是比较大的 , 比如照明系统全开 , 情景照明启用了亮度最高的“精细工作模式” , 控制力矩陀螺也将全程使用 , 加上大容量的数据传输 , 这个时候核心舱对于神舟十三号的反向供电能力是下降的 , 所以需要调整姿态让神舟十三号在上 , 天和核心舱在下 。
天和核心舱受到的部分影响 , 还可以通过两艘天舟货运飞船的反向供电加以弥补 。
太空授课期间天和核心舱照明系统调至最亮模式
再有半个月时间我们就将告别2021年迎来崭新的2022年 , 明年天宫空间站将全面开启在轨建造阶段任务 , 问天号实验舱与梦天号实验舱将在明年年中接连由长征五号B遥三与长征五号B遥四两枚大型运载火箭发射升空 。 这两个重量级舱段除了携带有大量高精尖的在轨实验设备 , 还带来了面积更大的柔性太阳翼 , 届时天宫空间站组合体的发供电能力将进一步增强 , 也许到那时再进行太空授课就不再需要如此大幅度的姿态调整 。
到明年这张效果图将由设想变为现实
当前天宫空间站的连续测控覆盖率约为90% , 在西半球上空存在测控盲区 。 而随着两个大吨位实验舱一道入轨的还有两部偏装中继天线 , 届时三部中继通线融合使用将补上这一测控盲区 , 实现近100%的连续测控覆盖 , 届时我们将有条件组织更长时间的太空授课活动 。
推荐阅读
- 地球的岩石,和月球的岩石有相同之处吗?
- ?了解更多关于俘获离子量子计算的详细信息
- 太空温度达零下270摄氏度,为什么太阳光到达地球后反而变热了?
- 在国际空间站中,人类可能受到的伤害
- 中国天眼收到外太空“警告”? 霍金生前或说对一件事!
- 1978年NASA发现金星生命,为何没公布,到底隐瞒了什么?
- 美俄真的做过太空受孕实验吗?失重状态下,对繁衍的影响多大?
- 如果你在3月4日观察天空,也许,将望见一艘火箭的残骸坠入月球
- 未来会出现“新人类”吗?巴瑶族仍在进化,身体同常人有差异
- 雪山发现500年前的少女,面容如生看着像睡着了,死法其实很残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