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没有爱因斯坦 , 物理学能否取得同样的进步?
尽管爱因斯坦的科研生涯举世无双 , 但我们有许多理由相信 , 如果没有他 , 其他研究者也会在很短的时间内取得同样的成就 。 当然 , 我们无法确认这一点 。 我们赞美“爱因斯坦式的天才” , 他作为独一无二的例子 , 展示了无与伦比、足以改变我们对宇宙认知的能力——他确实这么做到了 。 然而 , 即使没有爱因斯坦 , 他几乎一切的成就很可能都会实现 。
在爱因斯坦之前 , 早在19世纪80年代 , 电子的发现者、英国物理学家约瑟夫·汤姆孙便开始认为具有移动带电粒子的电场和磁场一定携带着能量 。 他试图量化这种能量 。 这很复杂 , 但自学成才的英国物理学家奥利弗·亥维赛通过一组简化的假设 , 对此进行了计算:他确定带电粒子携带的“有效质量”与电场能量(E)除以光速(c)的平方成一定比例 。 亥维赛提出的比例常数是4/3 , 与他在1889年计算的真值1不同;弗里茨·哈泽内尔在1904年和1905年也计算出了同样的结果 。 亨利·庞加莱在1900年独立推导出了E = mc2 , 但他还未完全理解这一推导结果的含义 。
在没有爱因斯坦的情况下 , 已经有物理学家接近完成他这个最著名的方程;不难想象 , 即使没有爱因斯坦 , 其他的物理学家也很有可能在短时间内完成余下的任务 , 这是有现实依据的 。
这张“光子钟”的插图显示 , 当你处于静止状态时(左) , 一个光子如何以光速在两个镜子之间上下移动 。 当你向前推进(向右移动)时 , 光子也以光速移动 , 但需要更长的时间在底部和顶部镜子之间振荡 。 因此 , 相对运动的物体与静止物体相比 , 时间发生了膨胀 。
同样 , 其他物理学家也已经非常接近狭义相对论了 。 迈克尔逊-莫雷实验证明了光总是以恒定的速度移动 , 推翻了最流行的以太模型 。 亨德里克·洛伦兹发现了决定速度如何增加以及时间如何膨胀的变换方程 , 并与乔治·菲茨杰拉德各自确定了长度在运动方向上是如何收缩的 。 在很大程度上 , 这些都是引导爱因斯坦发展出狭义相对论的基础 。 当然 , 的确是爱因斯坦将这一切综合了起来 。 同样 , 很难想象洛伦兹、庞加莱和其他研究电磁学和光速相互作用的人不会取得类似的突破 。 即使没有爱因斯坦 , 这些研究者也已经非常接近狭义相对论了 。
迈克耳孙干涉仪(上图)显示 , 如果伽利略相对论是正确的 , 则光干涉图样(下图 , 实线)的变化可以忽略不计(下图 , 点线) 。 无论干涉仪的方向是什么 , 包括与地球在太空中的运动方向一致、垂直或相反 , 光速都是一样的
马克斯·普朗克对光的研究为光电效应的发现奠定了基础;无论有没有爱因斯坦 , 光电效应都肯定会被发现 。
在量子力学中 , 粒子可以分为玻色子与费米子 。 费米和狄拉克对费米子(玻色子之外的另一类粒子 , 包括夸克和轻子)进行了统计 , 而统计玻色子的人则是印度物理学者萨特延德拉·玻色——保罗·狄拉克为纪念他而给出了这一命名——爱因斯坦只是玻色信件的收信人 。
这张银河系中心附近恒星的20年延时图像是由欧洲南方天文台(ESO)于2018年发布的 。 可以看到 , 这些特征的分辨率在接近尾声时逐渐变得锐利 , 灵敏度也逐渐提升;与此同时 , 中心恒星一直在围绕一个看不见的点——银河系的中心黑洞——运行 , 这些都与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的预测相符
可以说 , 如果没有爱因斯坦 , 量子力学一样也会发展得很好 。
当然 , 广义相对论是最重要的 。 爱因斯坦已经掌握了狭义相对论 , 开始着手研究引力 。 1907年 , 爱因斯坦提出了著名的等效原理——加速运动所受到的惯性力与引力在本质上是等价的 , 观察者无法对二者进行区分 。 爱因斯坦本人将这一原理称为“他最感快乐的思想” , 甚至让他三天都没睡好觉 。 不过 , 其他研究者也在沿着相同的路线展开思考 , 比如
·庞加莱将狭义相对论应用到水星轨道上 , 发现可以解释观测到的大约20%的“额外”近日点进动;
无论是在一枚加速的火箭当中(左) , 还是在地球上(右) , 球落地的方式都是相同的 , 这是爱因斯坦等效原理的一个例证 。 在局部区域测量加速度的结果表明 , 重力加速度和其他形式的加速度之间没有区别;除非你能以某种方式观察或获取外部世界的信息 , 否则这两种情况将产生相同的实验结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