粒子都是无意识的,它们堆积在一起是怎么形成有意识的生命的?( 二 )


人类判断意识的方法 , 最经典的是镜子测试: 在早先的研究中 , 人们发现瓶鼻海豚、喜鹊、类人猿 , 以及大象能够通过镜子测试 。 这些都是十分聪明的动物 , 而且看起来也很有自我意识 , 人们便理所当然地认为它们是有意识的 。后来发现猫、狗、章鱼 , 这些看起来很聪明的动物 , 都不能通过镜子测试 。
似乎 , 这说明了它们没有意识 。

但后来的研究 , 就很明显有些被打脸了 。在印度太平洋区域 , 有一种叫做裂唇鱼的鱼类 , 会帮助其他大型的鱼类清理寄生虫 , 所以又被称为“医生鱼” 。2019年初的一份研究表明 , 裂唇鱼是能通过镜子测试 。
甚至在2015年 , 还有一份研究声称 , 蚂蚁也能通过镜子测试: 虽然蚂蚁的镜子测试 , 具有一定的争议性 。但从人一直到裂唇鱼 , 我们不难发现 , 凡是能通过镜子测试的 , 无一例外 , 全部都是群居动物 。而群居动物 , 具有很强的社会性 , 它们在族群个体互动的过程中 , 很有必要分清楚每个个体的身份 。

在区分其它成员的过程中 , 自我的认识也就有了形成的基础 。但人类单纯通过镜子测试来进行判断 , 其实是有问题的 。我们假设有同样聪明的两种动物 , 动物A的自我认知有利于通过镜子测试 , 动物B的自我认知不利于通过镜子测试 。
那么人类以镜子测试判断动物是否有自我认知 , 以及判断哪种动物更聪明时 。直接就会先入为主地判断: A有自我意识 , 并且更聪明 。B没有自我认识 , 没有A聪明 。但很明显 , 对于B的判断 , 很有可能是错误的 。
而现实中也有一个例子 , 狗虽然并不能通过镜子测试 , 但也有研究表明 , 犬类能通过气味进行身份的辨别 。通过镜子测试 , 对意识下了一个武断结论 , 正是反映了人类的自负 。即便我们不探讨 , 乌鸦这种没啥新皮层还十分聪明的动物 , 我们单纯从哺乳动物新皮层发育的角度来说: 意识 , 不会突然出现 , 从老鼠到人类 , 皮层不断发展和复杂的过程中 。

很有可能早就存在了意识 。
我们假设老鼠的分数是1分 , 人类是100分 , 那么不能通过镜子测试的猕猴 , 他的意识可能是59分 , 而不是零分 。如果说很多时候 , 我们判断低等动物是否存在意识时 , 往往在于我们对意识本身的定义 。 但其实 , 我们真正关心的 , 并不是意识的定义 , 而是这个从1到100的过程 。
那么 , 意识又是怎么从1到100呢? 在脑电领域有一个脑熵(Brain EntropyBEN)的概念 , 它表示大脑系统不规则性和信息处理能力 。人类大脑 , 往往处于活跃的波动状态 , 脑代表的大脑传输信息的能力 , 也指大脑可以访问的神经状态的数量 。
人类大脑的熵 , 有这些特点: 1、脑熵和意识有着高度关联性 。2、人类大脑的熵大于其他动物(这里不是指混乱度 , 而是信息总量) 。3、通常情况下 , 智力更高的人脑熵更高(同上) 。4、人在迷幻状态、快速眼动、精神病发作 , 以及睡梦癫痫时 , 表现为熵增 。 (信息混乱度) 智力更高的人熵更高 , 这是因为大脑处理信息更多 。
精神病人熵更高 , 则是因为处理的信息更加地混乱 。可以这样说 , 一样熵高的人 , 一个人可能是爱因斯坦 , 一个人却可能是精神病 。迷幻状态下 , 人会表现出一定的“初级意识” 。例如当你起夜下意识地上厕所 , 别人叫了你一声 , 你回应了 , 但第二天起床 , 你却什么都记不得 。这就是一种“初级意识” 。
人从初级意识的熵增混乱状态 , 渐渐清醒之后 , 人的脑熵会表现出一种亚临界状态 。在这个亚临界状态中 , 我们会表现出足够清醒的意识 。1岁左右的婴儿便有初级意识的表现 , 而1岁的婴儿表现能力 , 极有可能比不过同龄的猩猩 。 (主要原因在于人类婴儿更早产 , 且性成熟周期更长) 人的心智 , 拥有自我维护次级意识的能力 , 能够完善对客观的反应 , 表现出更加地有序化 , 大脑从而表现出熵减 。 (也可以认为是有序化程度更高 , 所以表达同样的信息量时 , 所需要的附加信息反而更少了) 。
总的来说 , 人的次级意识 , 取决于大脑组织的连贯性、分层结构 , 以及系统的处理能力 。人的大脑总是维持在秩序和混乱之间 , 并保持着严格的平衡 。当人处在次级意识的状态下时 , 处理外界信息则不那么细致 , 极易受到情绪、偏见、焦虑 , 以及欲望的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