粒子都是无意识的,它们堆积在一起是怎么形成有意识的生命的?( 四 )


当然 , 大脑也具有非凡的适应能力 , 并不是所有裂脑人都会有严重的生活影响 。胼胝体缺如的儿童 , 大脑会通过其他脑区重新分配信号 , 例如通过中脑和前脑之间的沟通 , 保证左右脑之间的交流 。 虽然没有胼胝体 , 大脑功能只是小有所影响 , 但这充分展示了大脑的可塑性 。
从一些挖掉脑组织 , 以及枪击头部存活下来 , 失去不少脑组织 , 甚至有失去了半个脑袋 , 但意识没有受到太大影响的案例 。
可以看出 , 大脑的可塑性 , 远非普通人想象 。而这种可塑性 , 绝非大脑功能分区所能解释的 。新皮层虽然仅仅只有薄薄的三毫米 , 却有六层结构:

为了处理各种复杂的信息 , 人类新皮层形成了不同的区域 , 这些区域主要归类为三个区:初级感觉区、初级运动区 , 以及联络区:

感觉区包括:听觉、视觉、躯体感觉等等;人类同时还具有专门的语言区 , 有时候又把语言区归为联络区的一部分 初级感觉区和初级运动区的神经细胞高度特异性 , 直接接受感受器的神经信号 , 并与枕叶、颞叶、中央前后回相联系 , 形成相应的联络区 。
大脑皮层的初级反射活动 , 是绝大部分哺乳动物都具备的 , 但低等哺乳动物的联络区并不发达 , 它们的意识主要以初级意识为主 。灵长总目这一支 , 演化到猿类之后 , 皮层联络区才开始飞速发展 , 有了形成高级意识的基础 。
除了语言区外 , 联络区还包括: 对自我身体看法、信念和以及情感态度相关的顶枕联络区; 具有多种感觉整合 , 概念构思的颞叶联络区; 负责判断、预见 , 以及人格属性的前额叶联络区 。

除了前额叶区 , 各部分区 , 同时包含视觉、听觉 , 以及躯体感觉联络区
为什么人类的大脑皮层就演化得更加复杂了呢? 人类新皮层不仅占大脑皮层的94% , 甚至占据了整个大脑的70%以上 。
新皮层与记忆、学习 , 甚至意识形成高度相关 。从早期哺乳动物到灵长类 , 最大的变化 , 在于生活技巧、运动能力、感官能力的演化 。 这些综合原因 , 促进了大脑联络区的发展 , 令新皮层折叠出了更多、更深的沟回 。
只有新增加的新皮层表面积越多 , 也能支撑复杂的大脑活动 。意识的产生从来不能归因到某个单一的因素 , 虽然新皮层能很好地解释人类的高级意识 , 但对于没啥(相对人类来说极少)新皮层的乌鸦来说 , 研究它们的意识 , 很明显需要更多地考虑其它的因素 。
总的来说 , 从老鼠到人类 , 意识从1到100的过程 , 其实是比较清晰的 。只不过从0到1 , 什么时候发生 , 怎么发生 , 可能我们依旧还需要漫长的时间去了解 。但无论怎么样 , 随着脑科学的不断发展 , 关于意识 , 我们已经越来越接近真相 。
【粒子都是无意识的,它们堆积在一起是怎么形成有意识的生命的?】PS:虽然现在有很多人诟病 , 现在的人工智能并非真正的人工智能 , 但其实 , 随着人工智能系统变得越来越复杂 , 虽然它的每一个信息单元都像一条神经通路一样是准确的 , 但随着神经网络的活动越来越具有不规则性 , 那么意识的产生也几乎是必然 。 当前现今的人工智能都还太简单了 , 未来第一个产生真正高级意识的 , 也必然是一台超级计算机(甚至是一个超级计算机矩阵)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