粒子都是无意识的,它们堆积在一起是怎么形成有意识的生命的?( 三 )

影响 。
人类大脑在进化过程中 , 拥有了把熵控制在亚临界点的能力 , 这有助于促进现实主义、远见、仔细思考 , 以及识别和克服一厢情愿、执幻想的能力 。当然 , 克制次级意识的过程 , 也限制了意识拓展空间 。例如 , 成年人的大脑 , 相比起儿童的大脑 , 总是欠缺想象力 。 当然 , 成年人大脑处理信息的总能力更高 , 脑熵自然也更高 。

当次级意识被抑制的时候 , 初级意识就会表现得更为活跃 。通常来说 , 25岁 , 是人脑熵的巅峰 , 信息处理能力也达到了巅峰 。在模拟扔硬币、挑选卡片、投骰子、选择九个圆中的一个、网格上填涂等各类行为下 , 不同年龄段的脑熵: 该实验显示 , 人类处理信息的能力 , 在25岁左右最高 , 主要集中在中青年阶段 。虽然意识的诞生过程 , 尚且停在假说阶段 , 但研究人员极有可能已经找到了意识的开关——中央外侧丘脑 。
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的研究人员发现 , 使用50 Hz电刺激中央外侧丘脑时 , 处于麻醉状态的猕猴能够苏醒 , 并出现正常的清醒行为 。猴子睁开眼睛 , 生命体征出现变化 , 面部和身体开始运动 , 并伸手去拿附近的物体 。

不过 , 关闭电刺激之后 , 仅仅几秒钟 , 猴子便会再次闭上眼睛 , 回到无意识的状态 。上述实验 , 必须非常精准才能实现 。50 Hz的电脉冲 , 只能点击仅仅20纳米的特定位置 。这表明 , 中央外侧丘脑对意识具有一定的启动作用 。但这个实验 , 是否可以证明 , 意识也如同运动、感觉、视觉等中枢皮层有着明显的区域功能呢? 那倒是未必 。

积水性无脑畸形儿童 , 是一种先天性疾病 , 通常表现为两侧大脑半球缺如(缺少大脑皮层) , 被薄襄所代替 , 里面充满脑脊液 。 除了大脑皮层之外 , 患儿的脑干、小脑 , 脑膜健全 , 有的可能会残存一定的颞叶、枕叶 , 或额叶 。这些儿童虽然往往早夭 , 但大多能表现出意识活动 。这足以说明 , 虽然大脑皮层对意识具有重要的决定作用 , 但大脑皮层也绝对不是意识产生的必须条件 。
从这一条来说 , 判断没有大脑皮层的更“低等”的动物不会产生意识的推论 , 也并不成立 。虽然鸟类也有大脑皮层 , 但实际鸟类的“意识”可以不通过大脑皮层而出现 。 种种迹象表明 , 意识的诞生 , 可能和大脑的整体活动有关 。

虽然早期的大脑研究 , 倾向于分区研究 。 但学界早就发现了多种神经元耦合体系 , 并诞生了一门专门的学科-神经元耦合系统的同步动力学 。随着EEG(脑电图 , electroencephalo-graph)、核磁共振成像(MRI) 、正电子断层扫描(PET)的飞速发展 。 近年来 , 已经发现了大脑间不同区域的跨频耦合网络 , 以及全脑神经元和神经递质系统的动态耦合 。
这些研究表明 , 大脑在分工协作的同时 , 也有极强的整体性 。人类的额叶大部分、顶叶、枕叶 , 以及颞叶皮层称为联合区 , 这些区域都能够接受多通道的感觉信号 , 把各个功能区域的神经活动整合在一起 。人类的左右大脑 , 有90%都属于联合系统 。当大脑左右脑之间的胼胝体断掉 , 左右脑的意识一开始会出现混乱 。

左右大脑会存在有各自的活动 , 协作消失 , 正一心二用 。左手画圆 , 右手画方 , 对于裂脑人来说 , 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但由于左右脑思维不统一 , 裂脑人的诸多行为 , 往往表现出难以控制 , 甚至会出现右脑控制左手攻击人的现象:

此动图应该来源于电影场景 , 真实情况不会如此夸张 , 手并非不能被意识控制 。
人经常会产生疯狂的一闪念 。这种闪念 , 往往由右脑控制(人的情感冲动) 。
正常情况下 , 左右脑连接 , 主管思维逻辑的左脑 , 会在发生神经信号之前 , 及时阻止右脑的策略 。 当左右脑尚且连接的时候 , 充满矛盾的策略 , 往往只会保留一个 。但对于裂脑人来说 , 两个策略可能同时保留 。例如正常人 , 大脑出现自残的一闪念时 , 另一半大脑直接就阻止了 , 不会再发生什么 。但是对于裂脑人来说 , 阻止则会发生在行动之后 。
“我”的意识 , 本身就是左右半球大脑的二位一体 。当然 , 由于大脑还能通过其他部分连接 , 对于裂脑人来说 , 意识还是整体的 , 而非真正的分裂 。人在进行理智与情感的纠结犹豫时 , 何尝不是左右大脑的一场场较量 。那么 , 你经常是左脑胜 , 还是右脑胜呢?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