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螳螂是昆虫界“顶级的杀手” , 用“静如处子动如脱兔”来形容它们最合适不过了 , 因为螳螂在其生存环境中 , 体色总是接近环境的主色调 , 因此这成为了一种天然的保护色 , 所以大多数时候 , 螳螂只要不动 , 天敌就很难发现它们 。
同时 , 与环境融为一体的体色也有利于它们捕猎大型的猎物 , 比如蝉 。 作为昆虫界顶级的杀手 , 螳螂有一个行为让人很难理解 , 那就是雌性会吃同性 , 而且这种情况通常发生在雌雄繁殖完成后 。 那么问题来 , 母螳螂交配前真的不吃公螳螂吗?母螳螂为何要吃掉公螳螂?带着这两个疑问 , 我们一起来解答一下 。
母螳螂为何要吃掉公螳螂?
螳螂是昆虫纲螳螂目下所有动物的统称 , 目前已知的螳螂种类超过了2400种 , 想要观察分布在全球各地 , 数量超过2400种螳螂是否全部都有吃掉同类的习性 , 显然是个耗时巨大的工程 , 因此 , 目前科学界只选择了38种具有地域代表性的螳螂进行了观察 , 发现有31种(81.6%)具有这种习性 。
由于这些螳螂在吃同类时通常发生在交配期 , 因此 , 科学家们将这个行为命名为“性食同类” 。 不过 , 从物种种群整体的发展以及食肉类动物的习性看 , 吃同类都不是常见的现象 , 更不用说是吃掉自己的交配对象 , 因此 , 螳螂的这个习性也引起了科学家们的注意 , 通过实验和观察 , 科学家们找到了答案 。
下面我们通过两组科学实验来揭晓答案 。 第一组实验是观察实验 , 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 , 两位年轻的科学家选择了同一种螳螂的30对异性个体进行了观察 , 在观察中 , 它们发现这30对螳螂并非都发生了性食同类的行为 。 而且在提前将一些雌雄喂饱之后 , 性食同类的发生率为零 。 因此 , 他们得出了一个结论:母螳螂吃不吃公螳螂 , 只取决于自己饥饿的程度 。
第二组实验发生在20世纪末 , 这个实验的目的是解除许多人的一个疑虑:母螳螂吃公螳螂是为了后代 。 结果发现 , 没吃同类的 , 跟吃掉同类的雌性螳螂产卵时间和个数并没有明显差异 , 在实验室条件下 , 它们后代的孵化率也没有太大的改变 。
【母螳螂只有在交配完成后才吃公螳螂吗?为什么?】综合这两个实验 , 我们看到了几个结论:第一 , 并不是所有的母螳螂都性食同类;第二 , 母螳螂性食同类取决于自己饿不饿;第三 , 母螳螂吃掉公螳螂后并不会提高繁殖力(包括产卵数量、孵化率等等) 。 因此 , 母螳螂只是把公螳螂当成了繁育后代的工具以及食物罢了 。
母螳螂只有在交配完成后才会吃掉公螳螂吗?
许多小伙伴认为是公螳螂在繁殖完成后体力出现问题才会被母螳螂吃掉 , 因此才有了母螳螂只有在繁殖完成后才吃掉公螳螂的说法 。 但是 , 科学的实验表明这个说法是错误的 。
因为 , 在上面的科学实验中 , 有一些母螳螂在公螳螂一靠近时就把它用前面的锯齿状大刀牢牢地控制住 , 然后吃掉了 , 还有一些母螳螂在繁殖的过程中 , 回头将公螳螂的头先吃掉(螳螂的头部可以左右各旋转180° , 注意是左右各自旋转 , 虽然也凑齐了360° , 但不是一个方向旋转360°) , 如下图:
这更加印证了母螳螂吃公螳螂是因为饥饿的结论 。 不过 , 这里有一个有意思的问题 , 那就是螳螂同类相食 , 会减少螳螂的种群数量 , 那么为何在现实中螳螂的种群数量并没有收到性食同类的影响呢?这与螳螂的繁殖习性有关 。
首先 , 大多数的螳螂都是一年生的昆虫 , 它们从每年的五六月份孵化 , 到秋末就会陆续死亡 , 先死的是雄性 , 雌性在产卵后几天或者几周内也会死亡 , 它们的后代以卵的形态过冬 。
其次 , 除了寿命较短外 , 雄性螳螂一生只能繁殖一次 , 也就是与母螳螂交配的这一次 , 交配完成后 , 雄螳螂很快就会死亡 。 但是 , 此时雌性螳螂还活着 , 它们依然需要进食 , 因此 , 吃掉了完全没有了价值的雄性 , 不但补充了雌性的体力 , 还不会影响到螳螂的种群 。
推荐阅读
- 地球的岩石,和月球的岩石有相同之处吗?
- ?了解更多关于俘获离子量子计算的详细信息
- 太空温度达零下270摄氏度,为什么太阳光到达地球后反而变热了?
- 在国际空间站中,人类可能受到的伤害
- 中国天眼收到外太空“警告”? 霍金生前或说对一件事!
- 1978年NASA发现金星生命,为何没公布,到底隐瞒了什么?
- 美俄真的做过太空受孕实验吗?失重状态下,对繁衍的影响多大?
- 如果你在3月4日观察天空,也许,将望见一艘火箭的残骸坠入月球
- 未来会出现“新人类”吗?巴瑶族仍在进化,身体同常人有差异
- 雪山发现500年前的少女,面容如生看着像睡着了,死法其实很残忍